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王阳明有一句话是泄露天机的,他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宜,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是听言动,以至富贵平静,患难生死皆事变也。

事变一直在人情里。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王阳明的意思是,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只是感觉和体验人情的变化而已。这看起来像是跟名利和得失打交道,但其实我们一辈子都在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而已。

就像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失恋,实际上不管是恋爱还是失恋,本质就是一种情绪,因为情感也只是情绪的一部分,当你失恋的时候,首先你会体验到失去。觉得痛苦,人性也非常厌恶损失,然后你会体验到挫败感,以及怀疑自己不够优秀,这个时候已经陷入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处理不好这种情绪,它甚至会影响你的事业前途。从古至今,为情所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人多不胜数,本质上就是处理不好情绪。很多人会说,等我闲下来,等我找个安静的地方,或者等影响我的人和事情都消失,我就好好地修身养性。然而事实是,你全部的世界就是你的所感所想,你当下的所在就是你的修行道场。

所谓修行,不只是让人平心静气的心理按摩,而是应对世间万物的基本操作。这个操作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叶外边寻,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实大部分人读的知行合一都是假的。

下面我要讲的知行合一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你的前途命运,我要求你反复多听几次。还有我的内容比较敏感,随时可能被下架,且看且珍惜,那我们开始吧。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字是打醒一个人成本最低但见效最慢的方式,而经历灾难是打醒一个人见效最快但代价最大的方式。你看,王阳明半辈子没有悟透的东西,结果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打了几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驿站。而后的某一天晚上,突然顿悟了,他到底顿悟了什么?其实王阳明是发现了人的脑子里类似潜意识的东。对人的行为和前途命运有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我之所以说是潜移默化,就是因为很多自己坑害自己的事你是不自知的,也就是大部分人在社会上都处在一种昏迷状态,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好了,想要真正理解知行合一,我们需要通过潜意识来解释这几个字。首先,什么是潜意识?就是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字,知。他不是你买本书来看或者报个班学习的那种知,他说的是真知。

有一个国外的纪录片专门讲潜意识,它里面讲人的意识所占的面积远远小于潜意识。里面有个镜头就是几个织毛线的大妈,他们一边织毛线一边聊家常,丝毫不影响他们织毛衣,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不假思索的,能听懂吗?所以。之和行之间是没有延迟的,它不会占用大脑的算力。

如果你懂一些电脑知识,你就会知道CPU里面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它的作用就是极大提高运算效率。而人的潜意识就类似这个过程,就好比你吃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蟑螂,你会立马感到恶心,你在看到蟑螂的同时,立刻就已经恶心它了,而不是看到过后又起了个心思去恶心。知行合一不是叫你知道了去做,不是说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王阳明他是在描述一种状态,就是说这两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事物,就好比我朝你眼睛做出一个挥拳的动作,你不假思索的就会闭眼和闪躲,这就是知行。

上联说的是浅显的,如果你能够听懂的话,我接着说更深层的,比如你的大脑晚上知道该劝你睡觉了。潜意识那个真知这时候就会跳出来反对,因为他想再熬一回夜来满足欲望,最后你会发现大脑说了不算,还是得有潜意识这个真知做主,结果就是很晚才会睡着。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想要人们购买产品,同样是要绕过人的理性直击潜意识,所以研究潜意识就是研究人。当然我这里用的潜意识只是一个很接近的概念,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真正这个东西其实属于佛家讲的末那识,它是掌管每个人的我执,也就是除去眼耳鼻喉身意六识之外的第七识就是末那识,而第六识的眼耳鼻喉舌身意最后的这个意,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个以为的知,就是知道抽烟有害健康,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好,知道多读书好。但是这个第六识是受末那识影响的。自己根本做不了任何决。末那时只执行人类的我知,就是那些贪嗔痴慢疑的人性。所以王阳明讲: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前一句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讲的就是个人的分别,产生了每个人的我相,于是产生了善恶。后一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是说你要让第七识,也就是莫那时,真正的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才是良知。

比如这个莫那时,我们现在姑且叫他潜意识,他本身不知道跑步对身体好,早睡对身体好,读书对钱固好,所以你要修它,修完它就是心碎、心动,一切你想干的事就能干成。换句话说,就是操作中意识到早睡的好处,潜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反复实践你需要做的,在过程中尝到了好处,大脑神经就会强化这个行为,成为末那时。

就像吃饭、睡觉、呼吸这些事情都已经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你觉得做起来难吗?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修的就是这个心,这个末那时潜意识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要致良知,它可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那个良知的意思,而是说能够达到满足我们本心,能够满足我们本原心的那个真知才叫良知。

当你吸收消化了这些概念,现在你看来的困难,做起来就会像呼吸一样。人做到心随心愿,事情就会引发质变,必然引发境随心转,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是改名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王阳明的心学就像人生的外挂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