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开始时食盐会溶解,但当加入到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食盐都不再溶解,此时的溶液就是食盐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继续上面的例子,如果在未达到饱和状态之前的食盐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此时还可以继续加入食盐并使其溶解。
二、判断方法
1,观察法:
向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质继续溶解,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例如,向一杯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若氯化钠固体不溶解,则说明该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若氯化钠固体溶解,则说明该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2,分析溶解度数据:
根据物质在特定温度下的溶解度来判断。如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小于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或大于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则溶液为饱和溶液。
例如,在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克。如果在 20℃下,100 克水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小于 36 克,那么该氯化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氯化钠质量等于 36 克,则为饱和溶液;如果大于 36 克,则为过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初中阶段不涉及过饱和溶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