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中,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影响力深远且鲜为人知。这是一场关于情报的较量,一场由志愿军精心布局、美军懵懂落入的“骗局”。
直到41年后,这段历史才随着美军档案的解密而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朝鲜战争中的一大奇谈。
1952年,朝鲜战场上空阴云密布,美军在接连受挫后,并未放弃对朝鲜半岛的觊觎。他们密谋策划,意图通过派遣高级特工深入志愿军腹地,刺探军情,为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类似仁川登陆的军事行动——做足准备。
然而,美军的这一企图,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同年,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丁公量,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条关键线索:一架敌军飞机将在万里德山附近进行秘密运输。
丁公量判断,这绝非普通的物资补给,很可能是特工渗透的前兆。果不其然,当夜,一名自称“难民”的韩国男子朴北时,伴随着夜色悄然降落,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志愿军逮个正着。
经过一番审讯,朴北时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他是美国情报局的一名特工,此行目的是为后续的特工行动探路。面对如此“送上门”的情报源,丁公量决定顺水推舟,利用朴北时作为诱饵,引出更多的“大鱼”。
不久,美军果然上钩,派遣了第二批共七名高级特工空降鹰嘴山。这一次,志愿军早已严阵以待,将这些特工一网打尽。其中,一名名叫孙宪的特工,因其流利的中文和对生活的渴望,选择了向志愿军投诚,揭开了美军情报行动的冰山一角。
孙宪的供词让人震惊:美军正密谋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意图复制仁川登陆的成功,而派遣特工的目的,正是为了搜集志愿军和朝鲜军队的兵力分布、粮食储备等核心情报。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丁公量没有选择立即上报,而是决定实施一场大胆的反间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丁公量通过孙宪,不仅获取了美军的通讯密码,还巧妙地利用美军提供的电台,发送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假情报。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关于志愿军和朝鲜军队总兵力及粮食储备的夸大信息——声称志愿军有83.6万人,朝鲜军队29.4万人,且粮食储备足够支撑八个月。这条信息,后来被美军视为至宝,珍藏了整整41年。
美军高层收到这份情报后,大为震惊。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处境已日益艰难,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和充足的物资储备,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登陆计划。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放弃这一冒险行动,转而寻求停战谈判。
1953年,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而美军所依据的那份“绝密情报”,实则是志愿军精心编织的谎言。
直到1993年,这份情报随着美军档案的解密而被公之于众,美军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竟被一份假情报耍得团团转。
这场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志愿军指战员的智勇双全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他们不仅成功策反了美军特工,更利用敌人的贪婪和盲目,巧妙地引导了战局的走向。
而这份被美军珍藏41年的“绝密情报”,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传奇的一笔,见证了志愿军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光辉历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