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放鞭炮,究竟是好还是坏?
先看看反对的声音:
有人说: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放鞭炮,因为这玩意不但噪声大、会造成环境污染之外,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也就听个响,花钱不说,空气还呛人!”
最害怕的还是小孩子拿着鞭炮到处扔,让人胆颤心惊的。
大人害怕被这帮娃娃用鞭炮捉弄,小孩子也有安全风险。
更关键的是,有些家庭有心脏不好的老人,受不了太刺激的事情,而过年的时候鞭炮总是半夜三经的就突然响起来,很让人担心。
再来看看赞同的声音:
“过年放鞭炮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了,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而且放鞭炮已经和过年完成绑定了,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年味。”
“说放鞭炮污染环境的就是骗人的!”
以前家家户户都烧柴禾、烧煤的时候,污染比放几次鞭炮可大多了,也没见禁止啊。
况且有些地方恢复放鞭炮之后,也不见得有什么污染啊,天还是蓝的,水还是清澈的...
“喜庆的节日不放鞭炮,那还是中国吗?”
凭什么放了几千年的鞭炮,说禁就禁了呢?
其实总体来看,支持放鞭炮的人,是占多数的。毕竟之前就传出信息——郑州上千人排队办理烟花爆竹许可证。如此看来,若再不放开,恐怕就把大伙给憋坏了!
因此,11月29日,郑州正式发布关于2025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的管理细则。
这一政策可谓在全国范围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长期以来“禁燃”政策的禁锢,成为全国第一个允许在春节特定时间段燃放烟花爆竹的大城市。
根据此次公布的细则,郑州市允许燃放的时间包括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的特定时段,但对地点和种类的选择作出了严格限制。比如,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仍然禁燃;而高空类烟花及高危险产品同样被禁止。政策的“松绑”并非彻底放开,而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努力在安全、环保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仅是“复燃”鞭炮声那么简单,而是以制度创新的姿态回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春节这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烟花爆竹不仅是一种习俗,更寄托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味和对新年的祈福。郑州“敢吃螃蟹”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治理之间的一次大胆试探。
郑州这次的决策我觉得做得就很好,既照顾了大多数人想燃放鞭炮的心愿,也充分尊重了不想放鞭炮并且担心鞭炮带来安全隐患的人群。
“禁”与“放”之间:如何看待政策转向?
近年来,出于环保、安全等考量,全国多地相继实施了烟花爆竹的禁燃政策。郑州此次允许春节期间的燃放,有何深意?
首先,政策背后是一种民生诉求的体现。禁燃多年来,群众对烟花爆竹的怀念和抱怨从未停止。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彻底化解。而此次郑州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在禁燃与传统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其次,这是对“环境保护”与“人文需求”协调发展的尝试。郑州在燃放区域、时间、种类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显示了其在保护环境与传承文化间的平衡意识。比如对易燃易爆场所的全方位禁燃,对重污染天气的动态调整,这些都凸显了现代治理的智慧与灵活性。
不可否认的是,郑州此举意义深远。
一方面,这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政策样本;
另一方面,这也是地方政府在文化自信、传统复兴上的一次大胆实践。
郑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松绑”烟花爆竹禁令,实际上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政策不应一刀切,而应更多关注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只要方法得当,双方是可以共存并相互促进的。
郑州此举是否会被全国效仿,尚需时间检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