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二·九精神,勇担清华人使命

自动化系经44班 秦梓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梓萱进行国旗下演讲

89年前的今天,北平正被民族危亡的阴云所笼罩。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吞并东北四省后,逐渐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采取不抵抗的政策,签订多个卖国条约,使华北实际上已被日军所控制, “华北自治运动”愈演愈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彼时的清华园也无法再保持往日的宁静。与我们同样的年纪,面对岌岌可危的局势和惨痛的现实,清华学生们逐渐觉醒,不再相信国民党政府“学生“埋头读书”、政府“自有办法””的谎言,开始用行动来挽救民族危亡。从成立北平学联,决定发起大规模请愿,到制定请愿的具体时间和路线只用了不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二·九前夕,蒋南翔在《告全国民众书》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2月9日,千里冰封的北平古城被一群爱国青年学生的热血所点燃。包括一大批清华学子在内的数千名青年学生涌上街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救亡游行示威。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后依然顽强斗争。那天大街的冰雪上留下了搏斗的斑斑血迹,映着青年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仿若星星之火,唤醒了全国人民的救亡意识,全国各界民众纷纷响应号召,形成燎原之势,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爆发89周年,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抗日救亡和一二九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留心观察,会发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最开始知道一二·九运动,了解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个又一个抗日战役,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几行冰冷的文字总是让人有些距离感,战火、硝烟、战斗、呐喊,仿佛是另一个世界才存在的事物。当我从广州回到我的故乡湖南,走过常德会战阵亡战士纪念公墓、走进南岳忠烈祠,看到一座座烈士陵墓,无数的战士在此长眠。在静穆之中,我却听到了他们的嘶吼与怒喊,看到了他们浴血奋战到倒下前的最后一刻,只为保卫这片故土。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时代变了,但对祖国、对家乡的爱却永远不变,我们都深深着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一座座陵墓,仿佛一句句无声的嘱托,告诉我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要忘了心系家国。

今日的我们与在一二·九呐喊的前辈们站在同一方土地上,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中华热血,骨髓里刻着同样的中华基因,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我们应以前辈们为榜样,将那份爱国的热忱、社会责任感与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并且肩负起我们身为清华人的责任和使命。

过去,前辈们为我们守卫了这片土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与安定。现在,建设这片土地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我们肩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新一代清华青年,立足于时代潮头,我们当担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身为经管学院的大一新生,我们应当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关注国家发展,了解国家政策,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经世济民,勇担重任。我们还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公益事业,把握时代脉搏,体味人间冷暖,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可以走入山区,去支教,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走进乡村,去调研,助力乡村振兴。走近基层,脚踏实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传承一二·九精神,需要我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但这不能仅仅停留于空泛的口号和言说,而是需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去担当,去建设,去奉献,让自己对祖国的爱在祖国大地上落地开花。

最后,愿我们的青春梦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让我们用奋斗与汗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谱写属于清华人的精彩华章。

文案 | 秦梓萱

图片 | 经管学院

排版 | 王璟瑜

审核 | 付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