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与孩子并肩通行。
听过一个很深刻的故事:
一个男孩非常不听话,十分叛逆,让父母操碎了心。
妈妈无奈之下,便带着儿子去求助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听闻他们的来意后,问道:“您影印过文件吗?”
妈妈回答道:“影印过。”
星云大师又问:“如果影印件上有错别字,您是选择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妈妈立马回答:“当然是改原稿。”
星云大师解释道:“这就对了。孩子的问题,都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也就是说,教育路上,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就要先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你说的越多,孩子越排斥;你苦心教导,等来的只有不理解;你费尽口舌,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究其根本,正是:父母说教过了度,言语失了分寸,最终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
一味地“讲道理”,是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危险。
01
- 废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说他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全然没有注意到语言中隐藏的利刃。
有多少家庭,在日复一日的唠叨中,消磨完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那个悲伤的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
16岁的高中生林茉莉,是众人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其他父母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某天夜里,茉莉突然从阳台一跃而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茉莉离世后,她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想不明白女儿为何要这样做,直到她通过科技读取了茉莉生前的记忆,才知道了一切真相。
原来,在妈妈长期的苛责和课业的压力下,茉莉早已患上抑郁症,但她只能默默忍受。
因为在她心里,妈妈从未关注过她的感受,只在乎成绩的好坏。
当茉莉考的好时,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夸奖,却只等来一句:“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吗......”
当茉莉稍微退步时,妈妈就会满脸失望的看着她:“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和同学闹了矛盾,想寻求妈妈的安慰,听到的只有:“哭?你还好意思哭?”
只要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妈妈就会对着茉莉大发雷霆:
“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硕士,要是没有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要在这里受你的气.....”
在妈妈的认知里,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半点问题,自己讲的“大道理”都是为了让孩子变优秀。
她经常跟朋友传授经验:“养孩子就是一场投资,孩子只有书读的好,才算是读书成功。”
可她忽略了,女儿心里的痛苦和绝望,女儿渴望的认同和疼爱。
在母女相处的每个日常中,那些毫无温度的交流,就像一根针,一次又一次刺痛着茉莉的神经,最终让她失去了希望。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可这世上有太多父母,只有等到失去后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如果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把以上三点换成“真诚友好、合理引导、理解孩子”,或许很多家庭的结局会大不相同。
大道理听多了,人都会产生逆反心理,成年人如此,小孩也是同理。
更何况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往往习惯带着情绪去表达,带着刺激性语言去试探,终究会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先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停止过度的说教,拉近彼此的距离,才是守护孩子最好的方式。
02
- 孩子有没有出息,和母亲的说话方式关系很大
作家莫言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谈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个温柔和善的人,说话时总是心平气和。
莫言幼年时,经常被同龄的孩子嘲笑相貌丑陋,有人甚至因此还会动手打他。
每当此时,他都会哭着跑回家,母亲见状便告诉他:“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他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总能想起母亲的话,便能做到平和处理。
有一年,他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水,不小心把水瓶打碎了。
他以为会受到母亲的打骂,躲在草垛里,一天都没敢回家。
到了傍晚,母亲等不到他回去,便出来找他,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打骂他,还摸了摸他的头。
因为有母亲的耐心教导,温和的沟通方式,让莫言变得勇敢自信,也因此有了后来文学上的成就。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句话说的很对:“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母亲说话态度温和,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待人和颜悦色,处世有修养的人。
母亲遇事少责备,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做事不情绪化,处世懂尊重的人。
母亲平日里不唠叨,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的节奏,处世有条理的人。
人生漫漫,真正的道理不是言语间就能讲明白的。
批评的话说太多,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并不能让他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伤人的话讲太多,只会消耗母子的感情,并不能让孩子明白人生路该如何走。
不禁想起那位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母亲:陈美玲。
她曾在分享教育理念时谈到,教育路上,有三件事情尤为重要:
第一,不要打骂孩子。
第二,不要对孩子撒谎。
第三: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仔细想来,这三件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总是用不满或责骂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往往会养出一个叛逆、冷漠的孩子。
只有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平等的语气、适当的尺度去沟通,才能养出一个优秀、知恩的孩子。
永远不要,用一张刀子嘴,毁了最珍贵的美好,毁了一个家的幸福。
03
-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上一个厉害的妈
1968年的一天,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准备进行一项实验。
他从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随后,罗森塔尔写下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并且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但其实,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过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测试时,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老师受到名单的暗示,对这些学生的态度、表情、体谅、赞许等都比之前好了许多,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更高的期望。
实验结束后,罗森塔尔表示: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也就是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给他什么样的生长环境。
你想让孩子走上什么样的路,就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
而不是只会灌输“大道理”,还总是指责孩子没出息。
聪明的妈妈,都懂得在养育孩子时坚持做好这5件事:
1.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少一点埋怨和否定。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伤人的指责,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抹去的心理伤害,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一句真诚的赞许,能让孩子收获足够的信心,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也能因此对学习充满热情。
2.善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沟通分为两部分:合理的表达和耐心的倾听。
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鼓励他说出烦恼和需求,才能帮助他更快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孩子对父母有“分享欲”,家庭教育就成功的一半。
3.稳定自己的情绪,放大自己的格局。
有句话说的很深刻: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父母情绪稳,家里欢声笑语大过争吵谩骂,孩子自然也会身心健康,快乐长大。
父母格局大,不纠缠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自然也能视野开阔,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
4.该忍的时候忍住别插手,教会孩子独立。
很多妈妈害怕孩子受伤,便提前帮孩子铺好路,帮孩子做好选择。
久而久之,当他遇到问题时,便无法独立解决,只会求助别人,毁了一生。
每个年龄段都应该培养孩子具备相应的生活、学习能力,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5.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
教育家井深大说:“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真正厉害的妈妈,都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修正自身不足,成为孩子的镜子。
言传身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材。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
一个厉害的妈,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明灯。
宋庆龄曾说: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别再总想着用“讲道理”替代一切,与其说教太多,不如以身作则,用自身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