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比如说不少“医生”也热衷于在平台上分享知识。

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变成有趣易懂的语言,让用户提升健康养生素养。

但你有想过吗,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平台上,这些所谓的健康科普,到底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个马甲就冒充医生

早在今年5月底,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老陶说真话”因为造假被封号。虽然网络昵称是说真话,可实际上这个人的嘴里,一句真话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发布的视频中,常常都会出现手术室的场景,所谓的“陶医生”总是在深夜接诊,不是抢救喝农药的人,就是拯救颅内出血的人。

他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一个个急救室的故事,给自己打造了“急救室英雄”的形象,更是因此收获了一百多万的铁杆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实际上,此人的账号信息认证中,显示他只是某整形机构的一名医生,那么他怎么可能去参与到急救当中去呢?

相关部门关注到了这个账号后,认为可能涉嫌虚假摆拍,于是就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此人所发布的视频,完全都是在家里自导自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这么一类医生,其虽然穿着是白大褂,却总是满口黄腔,热衷于讲述非常隐私的男科和两性知识。

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一个叫“妇产科熊大夫”的女医生,她凭借着讲述两性知识获取了巨大的流量,粉丝数量超过28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信息认证上看,此人是“抚州市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这个身份让她更加受信任,可结果呢,该医院表示,此人只是几年前在那里工作过,只签了一年合同,也早就到期了。

医院发现此人冒用信息后,在2023年就下达过通知函,结果认证信息一直也没有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的健康科普博主,为了博取流量,干脆穿着“黑丝”出镜,或者故意展现身材进行擦边,了,热衷于被粉丝们调侃身材。

比如说某平台一位叫“小石医生”的账号,直接被网友叫成了“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康科普乱象

健康科普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那些假医生的伪科普扰乱之下,现在的健康科普已经变了味,不少所谓的医生博主为了流量没有底线。

有的账号昵称虽然是某某医生,可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医生身份认证,只是虚构了一个医生形象,演绎一些虚构剧情,为之后的卖货搭台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在今年5月份,安徽就破获了一起诈骗案,一名叫迟某军的男子,本身就只有高中文化,却虚构了“国家一级保健医”的身份,在视频中大谈养生之道,推销自己所谓的保健胶囊。

那么这背后到底有多大的利益,以至于让这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吧,在某平台上的健康科普领域,那些拥有3万粉丝以上的博主,接一条软文的报价就能达到1万以上,而且这还是视频中不挂链接的,有链接的还有分成。

根据从事线上资源对接的工作人员透露,那些有医生身份认证的人,带货保健品的抽佣一般在30%-60%,而他们所带的产品也多是维生素和叶酸这样的东西,不会把人吃出什么毛病,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记者曾经以咨询病情为由,进入到了这类博主的直播间,结果发现并非医生本人在直播,而是所谓的助理。

助理会引导患者添加小号,通常是一个没有资质认证的普通账号,然后引导人去消费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乱象,同平台的认证标准有很大关系,有的平台要求严格,需要由医院出具在职在岗的证明,但有的平台,只需要有执业医师证即可,还有的甚至连药剂师和护师也能认证。

除此之外,即便是有了认证,也无法保证科普内容的质量,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乏有科普领域和认证专业不符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平台不做审核,这些医生就可以跨专业,甚至是跨科室的肆意科普,更为夸张的,是那些MCN机构借着这样的身份,去做科普内容赚取流量。

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和平台能严加监管,拦截和处理这些伪科普内容,让公众了解到真正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