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见字如晤,我是陈达,一名远在天涯的东北游子。在闲暇时,我总喜欢在历史典籍中寻找与牡丹江有关的老故事,这不仅是我唯一能够触摸家乡的方式,也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牡丹江”这三个字给我带来的情感和温暖。
这是我原创的第208篇文章,希望它能够触动您的心弦。
日伪时期牡丹江市中小学校的旧址
(文/陈达)在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对牡丹江市的控制不仅限于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更在文化教育上实施了深刻的奴化政策。他们通过大批建立学校、普及日语等手段,竭力灌输殖民地的奴化思想教育。
伪满初期,中小学校添授了日语课程,约占中国语文授课时数的一半。1933年(伪满大同2年),日语授课的时数逐年增加。1938年之后,日本侵略者推行彻底的奴化教育,在伪满洲国范围内将日语定为“国语”,原来的中国语言降格为“满语”,并要求在学校教学中把日语教育占据显著地位,学校使用日语教学,学生在考试时日语不及格不能升级,入学测验时日语不合格不录取,在校内学生耳濡目染的全是日语,在这种日语环境下,学生掌握日语很快,日本人即是如此“普及日语”来同化东北各民族的。
同时,在公务员和教员当中实行《日语语法检定制度》,将他们掌握日语的好坏程度,作为提拔升迁的重要标准,以迫使中国人“把握日本精神的真髓”,进而成为日本的“臣民”。
为了全面降低东北人民的教育水平,实现“愚民”的险恶目的,伪满洲国文教部在1937年5月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令,包括《国民学校令》、《国民优级学校令》、《国民高等学校令》、《师道教育令》和《学事通则》。从1938年1月1日起,这些新学制在东三省的学校中实施,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结构:四年制的初级小学被改为“国民学校”,二年制的高级小学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在中学阶段,原有的初中三年制和高中三年制被破坏,合并为四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并实行男女分校。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的四年制被改为三年制。总体来看,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程被缩短为13年,比当时日本的学制少了5年。
在东北沦陷之前,该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民众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宁安县为例,社会教育机构非常有限,“社会教育仅有民众教育馆一处,内设阅报社讲演所及民众学校一所”。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侵略者以指导民众“新国家之精神及王道主义以养成,忠君爱国之心和与日满一心之彻底认识”为名,实则推行奴化教育。在宁安一县,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民办小学18所、公办学校52所。据不完全统计,牡丹江市及周边的中小学数量也达到了26所之多。这些学校在数量上的增加,实际上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文化控制和奴化教育,以巩固其殖民统治。
当时,在牡丹江市周边隶属东满总省管理的中学有:
牡丹江师道学校(即师范),1939年把宁安师道学校迁入牡市虹云桥北,东圣林街道北(今牡市第三中学旧址),该校分师道本科、特修科。
牡丹江国民高等学校(简称“牡男高”),1940年2月建于牡市原乾隆大街第二转盘道西北侧(今牡市天桥北第二转盘道处传染病防治院住院部老病房),该校的校舍为砖瓦结构的平房,1200平方米,设有十几个教室和办公室。校舍前面场地比较窄,后面和东西两侧场地宽阔,整个校园占地面积约有5垧地左右。分土木建筑科、冶金科。校长土柩保三郎。
牡丹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简称“牡女高”),1942年建于牡市北安街与东圣林街道交叉处(今牡市结核病防治院门诊部旧址)。有4个班级。
日本星辉中学(今北山小学校址),日本人办的中学。
日本女子中学(今中华路小学校址),日本人办的学校。
牡丹江中学校,位天牡市桥北,西民康街(今民安街、康安街)原址已拆。
伪满时期,在牡丹江市的公立小学有:
牡丹江市公立育英实验国民优级学校(现在立新实验小学),位于新立屯(今牡市西三条路立新街立新小学址),1934年建校,历任校长有校长孟择邻,冯俊如(冯书元),有18个班级,其中优级班10个。
牡市萃英国民优级学校(现在的紫云小学),校址紫云街东三条路处,校长孙永德,有8个班,一名日系教师。
牡市东新国民学校(现在的长安小学),校址东长安街东四路处,校长李庆春、车宇文,有6个班级。
牡市长安国民优级学校,校址牡市西五条路(今朝鲜小学址),校长崔龙云(后改日本姓叫川岸龙云),师生全部是朝鲜族,大约有9个班。
圣林国民小学校,位于西圣林街道南,现牡市第一人民医院址,该院于1970年4月30日从北山宾馆原址迁移到此。
照庆国民小学校,位于东四条路、照庆街(今东平安街)道北,原址已拆。
慈敏小学,是牡丹江市的万字会办的小学,校址在维新街与沿江街交叉处(今人民小学)。
汉阳国民优级学校,位于光化街道南(今光华街阳明小学校旧址)。
明德女子小学,是道德会办的学校,地址在新安街与水道街交叉处。
牡丹江青年学校和日本寻常高等第一小学,位于圆明街(今七星街牡市第一中学旧址),校长井上章,有10个班级。日本人办的学校。(当时俗称“日本小学”)。
日本寻常第二小学,位于东四条路(今第二中学校址),校长歧部兴平,有6个班。也是日本人办的学校。
掖河日本寻常小学校,校址铁岭河,校长歧部兴平,有2个班。也是日本人办的学校。
宁安县立铁岭河两级小学附设民众学校,校址铁岭河。
兴隆国民优级学校,位于下乜河,原两级小学校旧址(即兴隆中心校旧址)。
桦林国民优级学校,位于桦林镇,原小学校旧址(今桦林中心校)。校长王庆祥。
村立乜河保八达国民学校,校址八达沟,校长关崇云,有4个班。
村立乜河保谢家国民学校,校址在谢家沟,(现在的军马场),校长谭双文,有2个班。
村立乜河保卡路国民学校,校址在卡路村,校长宋登喜,有1个班。
村立乜河保南岭国民学校附设民众识字处,校址在乜河南岭(今胜利村),校长关祥魁,后为王喜儒,有5个班。
村立乜河保莫多河国民学校,设在大莫多河(今大莫村),校长赵殿臣,有5个班。
日本侵略者在牡丹江市及东北其他地区推行的奴化教育政策,不仅是对当地教育资源的掠夺,更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摧残。这些学校旧址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以确保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