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工作人员正在广饶县李鹊镇张守凤家庭农场蔬菜大棚内 收获芹菜。 (延智 摄)
广饶街道乘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的现代化育苗车间。
冬日里,广袤的广饶大地上,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一个个蔬果大棚孕育希望,一座座农家小院焕发新姿,一个个产业项目拔地而起……
作为农业大县,广饶县始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5年高于城镇居民,年产粮食达60万吨、蔬菜量达40余万吨,被确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作中有创新举措、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的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成绩单”。
农业集群化
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眼下,又是一年草莓尝鲜时。走进稻庄镇淄水产业园的草莓大棚,鲜红的果实点缀在翠绿的叶片间,一派生机盎然。种植户们修整枝叶、采摘草莓,十分忙碌。“现在每天草莓能发货200余斤,价格很好,一斤能卖到30元,供不应求。”南塔村草莓种植户武林英说。
稻庄镇有“中国草莓之乡”的美誉,全镇草莓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产值近2亿元。该镇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通过“镇建民租”草莓大棚、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等方式,农户草莓种植产量日渐提高,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之路。
而在李鹊镇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的核心区,瀚翔家庭农场的4000亩麦田里,五台身长300米的大型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整齐排列着进行浇水作业。“手机后台操作就能让麦子‘喝’上水,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省时省力。”麦田的主人田照深介绍。相比传统的作业方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作业时间。
总面积一万亩的黄河三角洲高端优质粮食智能示范区项目,整合先进信息技术,搭建“耕播、水肥、植保、收获、仓储”五大智慧操作系统和一个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依托分布在田间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设备,平台实时监测小麦墒情、虫情、气候、苗情“四情”,为农场提供科学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
“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一键操作远程灌溉、施肥管理等农务,实现粮食全产业链自动化作业。”李鹊镇智慧农业技术中心主任崔帅介绍,借助数字化田间管理技术,建成后的示范区可节省人工90%以上、节水40%以上、节肥节药15%以上,优质小麦、玉米年产量可达到3000万斤以上。
广饶县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强县优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构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7个。大王片区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依托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和全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整县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3项试点,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做强从育种、育苗、种植、加工到仓储、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同时,持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民职业化
拓宽共同富裕增收路径
在位于大王镇东张庄村的兴晟强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维修车间内,两台密炼机经过拆解除垢、修复加工等工序后,完成了高精度智能再制造工艺,即将重返原轮胎企业进行再利用再生产。作为一家强村公司,该企业于今年3月由大王镇东张庄村与宏盛橡胶、双王集团联合成立,通过整合村内资源,为轮胎企业提供通用设备及电气设备维修等服务。
“东张庄村在大王镇不算小村,人口有1000余人,但村集体收入主要以土地流转费为主,增收渠道单一。村里也没有闲置的土地,很难依靠发展农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张百强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经过多方调研走访后,东张庄村决定盘活村内闲置、低效资源,通过入股建立强村公司实现村企抱团发展。目前,兴晟强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与中一橡胶、三泰橡胶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咯吱咯吱……”在广饶街道颜徐老粗布共富工坊内,十余台老式织布机有序排开,妇女们忙着飞梭走线,一匹匹色彩艳丽的老粗布逐渐成形。作为一项传统技艺,老粗布手工制作有着带动妇女就业的独特优势,如今,这一老手艺在颜一村变身致富“新产业”,吸引了许多“巧媳妇”加入“织女”行列,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余元。“工坊一成立我就过来上班了,离家很近,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比在外面打零工强多了。”谈起这份工作,村民李爱华满足地说。
“我们颜一村是个大村,人口有1400余人,由于大部分土地流转,村里的妇女再就业意愿非常强烈。”颜一村妇联主席成春美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颜一村利用村内闲置场地,打造了“颜衣”和颜徐老粗布两个共富工坊,满足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广饶县坚持将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增加群众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上,千方百计搭建扩增收的平台、拓宽促共富的路径。发挥产业雄厚、企业众多、工农协调的优势,推动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厂务工、进链经营、进城创业,加快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全县累计有11.7万农村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占到农村总人口的58.1%,平均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探索实施了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行动,引导企业将合适的生产经营环节、消耗品订单等布局到农村,因地制宜培育来料加工型、产业赋能型、特产带动型、电商直播型等6种类型共富工坊。目前,已有33家共富工坊纳入县级备案管理,1000多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元。同时,扎实开展乡村沉睡资源唤醒行动,创新土地托管、集体发包、租赁入股、边角经济、入市交易等模式,打通沉睡资源变现渠道,累计唤醒闲置资源1100余宗,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00余万元。
乡村现代化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广袤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把乡村建设得美好、宜居、便利,农民群众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漫步在广饶街道桥头王村,一栋栋徽派风格的联排别墅错落有致,房屋整齐美观,房前屋后青草如茵,绿树掩映。江南水乡风格的墙绘,加之村南的一湾碧水,让桥头王村有了江南小镇的风韵。
“没想到咱也住上了别墅,乡村越来越美,我们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谈起村容村貌这几年的巨变,村民崔桂真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据桥头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荣介绍,2016年,桥头王村按照“街道牵头、企业主导、村民自愿、整体运营”的模式,实现整村搬迁,建成徽派建筑特色的新村。配套完善居民家中的水电暖气、卫生厕所、雨污排水、清洁能源、高清监控等高标准硬件基础设施,让生活环境既具有江南水乡的美丽,又有城市生活的便利。
近两年,该村链接周边城南往事主题公园、乡村记忆体验馆、果树迷宫、彩色花田等景点项目,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近郊游“打卡地”,让村庄实现“一亩清水塘,两岸好风光,三季有红花,四季绿衣裳”。
每天中午,在乐安街道东王村的老年幸福苑里,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们齐聚一堂,打牌、下棋、聊天……幸福洋溢在每位老人的脸上。在“一元餐厅”厨房里,志愿者们正在忙着包蒸包,和面、擀皮、包馅……不长时间,厨房中传出阵阵饭香。一盘盘冬瓜炖排骨端到老人们面前,他们高兴地吃着午餐聊着天,热闹非凡。
“平均每天有20多位老人来,多的时候能有40多位。这些老人都在70岁以上,来这儿吃顿热乎乎的饭菜只需要1元钱,便宜、安全又卫生。”东王村党支部书记王仲武说,东王村现有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68位,大部分为空巢、留守老人。为了省事,老人们吃饭往往是将就、应付,“一元餐厅”解决了吃饭大事,他们打心眼里高兴。
针对部分子女照顾老人不方便的状况,东王村投资35万元建起了幸福苑,又投资6万元购买了炊具、餐具和桌椅板凳等,建起了“一元餐厅”,凡是年满70周岁的老人、贫困重度残疾人,只要交上一元钱,就能在这里吃上可口的午饭,让老年人找到“家”的感觉。
广饶县坚持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统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先导,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县镇村一体化。近5年,累计在农村领域投入68.5亿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入户道路硬化、无害化卫生厕所、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到100%;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样板区创建和城乡环境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覆盖率分别达到40%、38.9%。同时,大力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基层首诊率两年提升8个百分点,达到61.8%;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幸福院、助老食堂等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入选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缩小到1.18:1,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位居全省县级前列。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青年人,青年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返乡创业。近年来,广饶县一大批在外优秀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放弃城市生活,带着乡愁和热情返乡建农场、办企业,归雁领航,守凤家庭农场的刘超、怡丰农业的李悦悦、木子庄园的李国敬……他们懂市场、会经营、善开拓,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景象正在广饶大地逐步呈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徐好奇 谭芳 钟鹏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