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繁忙的城市交通网络中,车水马龙的金边路与仙岳路如同城市的血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城市的活力与生机。然而,在这繁忙的交通背后,一项由中交三航局六公司承建的重要工程——金边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项目,正在城市道路下方破难挺近,最终于8月初顺利实现隧道主体结构贯通。
金边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项目,坐落于厦门市湖里区湖边水库东片区。作为城市次干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拟建设规划双向2车道的下穿隧道与地面双向4车道,不仅拓宽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更以其36米的标准路幅宽度和667米的总长度,成为了连接湖里区东部片区的重要纽带。
然而,工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密布的管线,如何在不影响既有道路通行的情况下,安全、高效地推进隧道施工,成为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障仙岳路不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隧道施工。”项目总工程师张旭阳一语中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团队锚定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将技术作为攻坚克难、保证安全的关键。
在深入进行地质勘察和周边管线调研后,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浅埋暗挖工艺进行施工。这是一种在距离地表较近的地下进行隧道或地下构筑物施工的方法,但落实该工艺的前提是必须构筑起一道坚强有力的“施工屏障”。
面对暗挖隧道围岩自稳能力差、易受行车动荷载影响等挑战,项目团队提出了超前预支护与全断面预加固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预支护体系的构建中,项目团队创新性采用了双层大管棚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开挖工作面边缘精准植入双排厚壁钢管,从而在地层中搭建起一座稳固的临时承载棚架。然而,由于隧道暗挖段穿梭于道路的平纵曲线之间,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变的上下起伏与左右偏移,这无疑增加了管棚施打精度的控制难度。
针对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在设计套拱阶段便前瞻性地预判了管棚取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间扩展挑战。技术员刘瑛杰形象地比喻道:“钢管虽看似垂直嵌入洞壁,实则需在壁内以放射状展开,宛如一把撑开的伞骨。”项目团队巧妙地利用钢管在开挖轮廓线外侧以精确间距排列,并沿着洞轴以适宜的外插角进行钻孔,随后将钢管坚实地夯入地层之中。这一布局使得搭建的管棚以掌子面和后方支撑为稳固支点,形成了一个紧密环绕隧道轮廓的壳状保护结构。
在形成支护体系的同时,项目团队通过钢管布设的注浆孔,向地层中加压注浆,以此加固软弱破碎的地层,提高地层的自稳能力。如此一来,松散的土体仿佛“冷冻”住了。在预支护与预加固技术的双重保障下,隧道施工作业面犹如被一把巨大的安全“保护伞”牢牢守护,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平稳与安全。
此外,项目部还引入了全面的配套监测系统,涵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拱顶下沉量测、水平收敛量测以及地表沉降观测等多个方面,同时利用道路地质雷达进行扫描,以确保对施工区域地质状况的精准掌握和实时监测。
在项目施工进程中,项目团队不仅成功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还荣获了实用新型专利认证,更有数项专利进入实审阶段。相关QC活动成果获得了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协会Ⅰ类成果,并取得福建省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成果一等奖。
随着隧道主体结构的顺利贯通,金边路下穿仙岳路隧道工程以显著的技术创新和工程效益,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又一亮点。作为湖里区东部片区基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加强仙岳路南北联系,缓解金山路节点的交通压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