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逐视频共激昂

——专题片《三线建设文化的国家价值》观后

作者:罗忠华(原六枝矿务局党委书记)

“六盘水”“攀枝花”!当这两个熟悉而又些许生疏了的城市名称从视频中跳出来,我那已大半尘封的心扉突然打开。随着《三线建设文化的国家价值》专题片的展开,那些熟悉的语言、熟悉的画面、熟悉的场景,把我带入激动和沉思之中。

我1970年7月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六枝矿务局。2000年3月调到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两个单位都是三线建设六盘水煤炭基地的重点单位。此生力献三线,魂系三线,我与三线建设的感情浓得化都化不开。当镜头下出现干打垒、帐篷、工区办公室、职工宿舍楼,矿区小铁轨、煤矿井口……心就飞回了当年。特别是看到彭总住过9天的办公室,小平同志视察过的地宗矿和题写的“关寨站”,又感到亲切和血热。那“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三献”情怀,更是三线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拼搏创造奇迹的灵魂和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中主持人在六盘水和攀枝花两地的联动,让我看到了这两座城市间彼此成就的发展故事:六盘水、攀枝花,两个城市,一个因钢而生,一个因煤而生,炼钢要煤、运煤要钢、建设要钢、国防要钢,六盘水和攀枝花的煤铁互动,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攀枝花主持人手里的那张“七户人家,一棵树”的照片,和如今繁荣的攀枝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跟着主持人的步伐,“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的场景映在我的眼帘,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当时攀钢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攀枝花隐姓埋名二十二年,在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钢城,而六盘水、攀枝花和成昆铁路,两点一线的钟摆式布局,也让两座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三线建设按下了快捷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题片展现历史遗存,昭示创业者的艰辛和奉献,唤起参与者内心的欣慰和自豪,这一作用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但专题片的意义远非于此。从标题《三线建设文化的国家价值》就可看出,制作者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其具有的国家价值,这无疑就具有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视野。

文化这一词汇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蕴含着人类历史的深邃与丰富,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家园,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理解文化,就是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文化的高度来探索三线建设的价值,就是要研究三线建设的实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题片从一个个具体画面展开,娓娓道出三线建设的缘由、过程、成就和影响,从中提炼升华出三线建设文化国家价值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特别指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是三线建设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当前国家加强战略腹地建设的布局中仍然需要发扬光大,仍然具有战略价值和时代价值。作为一个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过去我并未认识到这一步。看完专题片,感觉好像又上了一层楼,眼界豁然开朗,认识到这段历史与国家发展大局和现实战略布局的紧密联系,其历史的厚重与参予的光荣并存于史册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题片中13岁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王章翰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发扬三线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靠什么去发扬和传承?靠人!三线建设者的第三代去博物馆讲三线精神,可感可佩,而且有鲜明喻意:三线建设精神后继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曾参加过三线建设的老职工,我要向此片的制作者致以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们为历史保留了宝贵的声光影资料!感谢你们从文化的高度深化了三线建设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罗忠华,男,1946年3月生于贵州省晴隆县。1964年7月从晴隆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六枝矿务局。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5月任六枝矿务局党委书记。2000年3月调到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任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6年7月退休。是六盘水市政协第四届委员,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贵州卫视视频号

责编:刘越 | 编审:李江涛 | 终审:鞠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