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玩耍。图/新华社

公开信息显示,全国多地正加强生育力保护工作。

11月25日,湖北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一份政协提案答复函提到,全力保护育龄妇女生育力。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贯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若干措施电视电话会议。消息称,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口学会与宜昌市签订合作协议,在宜昌建立保护生育力与生育支持研究基地。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是重要任务。保持适度生育水平的前提,是保护生育力。所谓生育力,指的是个体生育后代的能力,主要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顺利怀孕的能力、健康度过孕期的能力、保证子代健康的能力。

生育力为何下降?

女性生育力下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造成这个局面有多个原因。

比如,青少年不安全的性行为,成年人非意愿妊娠,导致的流产后遗症,输卵管堵塞、黏连,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高发,一定程度影响了生育力,使得不孕不育率逐年上升。

再比如,年轻人结婚率逐年下降,结婚年龄逐年增大。根据民政部官网《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较2023年同期减少94.3万对。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推迟了3.78岁。结婚年龄偏大,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以及没有时间余地生育第二个、第三个孩子。

一些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妇女脱离了社区医疗体系,缺乏孕检产检服务。孕妇未建档,没有进行系统性检查,导致母亲和胎儿的各种健康问题。

保护生育力,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家庭幸福,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多地加强生育力保护工作,正是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在宜昌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宜昌创新性地开展了保护生育力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保护育龄妇女生育力若干措施》《保护女性生育力促进行动方案》等制度性文件。

在浙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会联合浙江省妇幼健康协会,合办“女性生育力保护直通车”公益活动,以便民义诊和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为女性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全面的生殖健康服务,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明智的生育决策。

全周期保护生育力

人的生育力,并非单单是生理的、个体的、家庭的,也是技术性的、社会性的。社会应该在整个生育力全周期上保护生育力。

性教育是保护生育力的基础。生育力保护要从青春期做起,其中,保护女性生育力第一道防线是避孕。帮助青少年从正规的渠道获得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避免他们因受到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误导,导致重复人工流产,进而造成生育力下降。

促进年轻人更早结婚,是保护生育力的重要环节。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背后有多种原因,包括工作压力、个人发展、经济压力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优化婚姻政策,住房政策,促进观念改变,纠正高昂彩礼、奢华婚宴等婚俗,降低结婚门槛,提高结婚率,同时促进结婚年龄降低。

解决不孕不育是保护生育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率约为18.2%。其中,适于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人群占不孕不育总人群的20%左右。全国多地已将这一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解决不孕不育家庭“想生生不了”的问题,保护、促进了潜在的生育力。

近日,国家卫健委主管的《中国人口报》发布一篇名为《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的文章,引发网络关注。“校园恋爱”与婚姻、生育都是正向发展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婚恋教育的课程,可以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生育观,进而促进婚姻、保护生育力。

树立正确生育观

某种程度上,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正是保护生育能力最关键的环节。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观念所影响。当人认为一件事值得做,是正确的时候,就会尽最大力量去做。

当大家都认为两个孩子、三个孩子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及格线,是一个家庭最优,最理性的状态,自然就会努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然后从中获得满足。

毋庸讳言,虽然独生子女政策结束了,但人们的生育观还没有转变过来。

生育观其实是一系列观念的综合体。它既关乎生育本身,为什么生、是否生、什么时候生、生几个。也包括婚姻观:是否结婚、为什么结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怎样结婚;家族观:如何看待兄弟姐妹、如何看待亲戚;还包括孩子的教育观:如何养育、如何教育。以及自身的养老观:怎么养老、养老的钱从何而来、国家与个人在养老中的关系。

只有在这些问题上都有了正确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人们自然会有正确的生育观,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生育力。

改变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观念体系,任重而道远。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生育力的政策,其实包含观念的与物质的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一系列经济的、技术的、制度的政策,解决生育痛点。同时,以宣传、教育的方式,确立正确的生育观。由此,才能让相关政策更大效率地发挥作用,从事倍功半变为事半功倍。

撰稿 / 刘远举(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