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先后举行了三场“惠企利民政策在身边”主题系列现场新闻发布会。看名字,有人问了,“在身边”的新闻发布会,有何特殊之处?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三场发布会的主题。
11月16日,在济南黄金99景城小区,邀请山东省商务厅负责同志等现场解读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为居民答疑。
11月29日,在山东科技大市场,邀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主要负责同志等现场解读《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并回答记者提问,为企业答疑。
12月4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邀请山东省医疗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等现场介绍山东医保领域深化为民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为群众和企业答疑。
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取两组关键词:解读与介绍、提问与答疑。而这两组关键词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同一个特质——“对口”。
其一,更“对口”的解读与介绍。
发布会,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是第一位的。
新闻发布会,看似只是新闻发布的几十分钟,但实际上需要大量的幕后准备工作作铺垫,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分功”。
新闻发布人要有权威性。介绍医保领域情况,就邀请医保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以旧换新,找来商务厅的同志做介绍,这种基本操作自然在情理之中。
在表达时,做到了有“数”和有“料”的语言。
有“数”,是指发布要有口径、有底线、要准确,且简洁生动。
有“料”,是指发布要有新闻性、信息量大,避免呆板单调的空话套话。
当然,从发布会到“发布”发布会,还需要借助图表、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展示发布内容,讲活讲好政策。
其二,更“对口”的提问与答疑。
新闻发布会,发布什么、对谁发布很重要,在哪儿发布、以什么形式发布,同样有讲究。
在于发布会的地点选择,系列发布会同样“对口”。三场发布会,不约而同将发布会开进政策落地现场。
在社区,有居民提问:我想参加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的话,如何参加?有什么政策实惠吗?补贴和折扣可以叠加计算吗?
发言人用举例子的方式,详解政策里实实在在的优惠,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消费者积极消费、放心消费,购买高品质家电,乐享美好幸福生活。
在医院,一名医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提出:我想问问,“高效办成一件事”具体能给我们企业办理业务带来什么便利?
发言人指出,重点任务清单中,有8项是专门服务保障企业发展的,并从积极推进涉企事项高效联办等四个方面,回答如何助企发展。
看看这些问题,是不是正是群众和企业最想问的?而现场提问的群众和企业代表,则成了普通人的“嘴替”。
事实证明,根据不同的发布内容选择不同的发布场景,往往会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从会场到现场,从“坐”到“站”,在政策应用现场来介绍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一问一答间,引导媒体和受众快速进入情境,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到达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过头看,今年以来,山东坚持在形式载体、发布地点、产品形态上不断求新求变求实效,探索常态化“新闻发布会+”,为新闻发布增活力、添人气。
比如,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前夕,在论坛举办地曲阜尼山讲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发布本届论坛筹备进展和特色亮点,介绍历届论坛成果成效。此外,发布会还先后走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青州博物馆、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让发布场景从传统的发布厅延伸至社会一线,发布内容更加直观鲜活,更具厚度温度。
作为受众与“官方”沟通的桥梁,新闻发布会就是要首发解读重磅惠民利企政策,把政府要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有机结合起来,让新闻发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而山东的实践探索恰恰有力证明了,真正好的发布,一定是“对口”并对路的,也一定是对老百姓和企业胃口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