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这个事,我们中国学生往往和人家有一层薄膜的,这层膜可能是学生思维,也可能是中英不同的文化观念造成的。
就如果我们切换视角,站在英国大学招生官视角来看待中国留学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No.1 文书和cv太过模版化,太僵硬
经常和英国大学招生官接触交流,会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动态和想法。就很多英国大学的招生官,知道你的文书是模版的,是通过中介润色的。他们也一眼能看出你僵硬的文书风格。
所以,很多靠后点的大学,本身是不那么看重文书的,只要你不太离谱。该有的点都陈述清楚,他们也不会为难你,毕竟每个学校都差生源。解决生源录取问题才是核心。至于择优录取,那是qs靠前学校才有的待遇。他们才需要优中选优。
就像LSE这种学校,为啥发个offer都比别人慢?他们招生官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发offer像那些其他学校一样快,那么我们的reputation又在哪里?
好的学校是要逼格的,所以,好的学校基本专业都需要申请费,像kcl现在一个专业都要130胖了。他们会增加人数来处理你的申请。越好的学校越会去看你文书的内容和表达,以及cv里面的经历。文书里面你的职业规划,你的深度兴趣和动机,以及你对专业的理解。都是人家需要看的,你模版就是容易被搁置到后面。因为他们审美疲劳,你让他们疲劳,他们让你出offer延后,或者以竞争激烈放弃你。
No.2 每个学生只想给五分钟的处理时间
英国这边员工的工作效率很低的,每天早上上班,先炫一顿咖啡,聊一会儿天。然后再工作几小时,再去吃饭。又搞个物件休息。正儿八经的工作时长不多的,所以他们一天处理不了多少申请。
而每份申请的材料时间,差不多只给学生5分钟左右,哪些条件不够的,被秒拒的,就会因为材料不过关的原因被直接筛选掉。
哪些符合条件的,才会进一步继续筛选,进一步去看你文书和cv等材料。但差不多一个学生就给5分钟左右,只有出现争议的材料,会用更多时间和流程。
所以怎么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面,抓住招生官的眼球?其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英国大学招生官,会经常对很多同质化的中国学生材料感到无语的。尤其是推荐信方面,很多都大差不差了。这也是为啥很多学校推荐信有的2份改成一份的原因,实在是看的烦了。
招生官的工作其实很无聊也很机械的,每天快速审理完流程后,不是在发offer,就是在发拒信,来回就在发放offer的路上。所以,你如果能让他们眼前一亮,就很加分。所以内容真的很重要,尤其是qs前50的学校,都在追求更个性更有思考深度的学生。
No.3 招生官也会经常出错误的!
就英国大学招生官不是都对的,他们也会经常出错误,发生乌龙,给错拒信,发错录取。
这种事情每天都有小概率发生的,所以每个申请季,都会出现所谓的overqualifield这种,其实有可能就是个乌龙。所以你一般argue下offer就回来了。还有可能就是真想拒你,是因为他们觉得你讲的内容和他们需要的学生不符。就英国大学不是那种你成绩好,学校好就一定录取你的。他们要的是你能体现你学术上有一定专业度的。特别是申一些理工类,艺术类专业,会这样。很多跨专业的学生也容易遇到这种问题。
招生官有的时候,会check到他们发错offer,然后后面重新把offer撤销回收掉的。也有前期被拒,后面重新捞你的情况。像这种是因为最终招生intake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学校会回过头重新去捞部分相对更好背景的学生。也有的就是真发错结果了,不同招生官讨论的时候,还是觉得该给你录取,于是又给你补发了。
所以,招生官其实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问题,很多海外学生会经常和招生官联系。但中国留学生不喜欢这么干,很多出拒信了就认命了,都不知道自己为啥被拒的,只知道竞争激烈,就你不争取,哪来的机会?
总了个结:所以啊,申请这个事,尤其是申请更高价值学校的时候,比如g5+王曼爱华这种的。你得学会换位思考,多去想想招生官是怎么想的,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处理你申请材料的时候希望看到啥。而不是你自己按自己想法去准备,你顺应自己的想法,拿到的结果就是拒信更多,offer更少,你反过来,offer就容易拿到手软。
再有就是,利益就是需要靠自己争取的,第三条就是想告诉你。人是会犯错的,招生官也会,他们也会搞错,他们其实有的时候也判定不了谁更优,只是文书和cv他们感觉这个申请生更好就优先录了。他们对你所在国内本科学校没那么多感觉,但对那些申请量特别大,反复出现的学校会有特别印象,比如西浦,宁诺这种,比如出国率高点的像西财,央财这种211,他们就会优先给录取。
PS:留学申请这个事,有的时候还是要找个专业的人给你把把脉,更多角度去权衡这件事的。就如果你被拒了,不服气,可以找我们,我们致力于不服就干,为留学生把利益争取到底。所以我们argue成功率就很高,像去年kcl这个学校,我们成功帮学生argue回7个offer,有直接被拒的重新argue回offer,也有均分不够的换uncon被撤销offer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