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16只日本归还的朱鹮在完成一个月的隔离检疫后,顺利入住北京动物园朱鹮饲养基地的新家,它们将与动物园现有的23只朱鹮一起进行饲养繁育,组成新的大家庭。
朱鹮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以其稀少的数量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北京动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朱鹮生性胆小、对声音很敏感,所以它们将不会正式展出。不过,预计到明年春天气温回升后,朱鹮将到饲养基地的室外遛弯、嬉戏,游客将有机会在基地外远观它们的风采。
12月4日,16只日本归还的朱鹮入住北京动物园朱鹮饲养基地。北京动物园供图
迎接新成员,饲养员准备适口食物
为了迎接16只朱鹮回家,北京动物园做了充足准备。北京动物园饲养队朱鹮班组班长毛宇说:“我们将它们的笼舍进行了全面消毒清理,同时为它们准备了适口的食物。”饲料间里,饲养员们正在为朱鹮准备它们喜欢吃的泥鳅、牛肉条、面包虫。
北京动物园饲养员正在为朱鹮准备饲料。北京动物园供图
从这批朱鹮进入隔离检疫期开始,毛宇就陪着它们,从未分开,今天朱鹮回到北京动物园,也是由他全程陪伴。“朱鹮这种动物天生胆小,对声音格外敏感,一点小小的动静都会惊扰到它们。在这一个月隔离检疫期间,通过我的陪伴,让它们能够熟悉我,我也能熟悉它们,从而减少应激,让它们能够在北京动物园更好地生活繁衍。”毛宇介绍,16只朱鹮的年龄从1岁到8岁不等,身体状况良好,抵达北京动物园后已经开口吃饭。
工作人员在为朱鹮进行检疫。北京动物园供图
初回北京动物园,新成员与“老住户”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拥有着各自的笼舍,待新成员完全适应新家后,它们将与“老住户”一起进行饲养繁育。朱鹮饲养基地室内和室外区域共占地2000平方米,因此朱鹮可以拥有充足的生活、嬉戏空间。
为避免惊扰,进“宿舍”前先打招呼
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生性胆小,饲养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毛宇是北京动物园资历最深的朱鹮饲养员,自2001年开始,他便一直从事饲养朱鹮的工作,到现在已有23年。在他的饲养照顾下,一只名为“平平”的朱鹮刷新了全球最长寿朱鹮纪录。
朱鹮“平平”。北京动物园供图
“平平”1986年出生于陕西洋县,1986年5月来到北京动物园,如果将“平平”的年龄换算成人类年龄的话,它已经超过了100岁。“朱鹮天生胆小,之前没有朱鹮能活到这个年龄,我和班组同事也是在饲养过程中不断观察它的表现,从而为它准备符合年龄的设施和环境。比如,随着年龄增大,‘平平’的飞翔能力、活动能力和视力水平都有所下降,于是我们将它活动的栖架由原来的2米高调整到30厘米。知道‘平平’的消化功能也有所减弱,它爱吃的虾我们就剥了壳再喂。”说起朱鹮,毛宇如数家珍。
朱鹮生活的“宿舍”都有小门,为了不让小家伙们受惊,每次毛宇进“宿舍”前都得打招呼。“我先轻轻地敲门,然后说朱鹮的名字,比如‘平平,我进来了’,最后再推门进屋。这样,朱鹮才不会紧张、害怕。”陪伴、饲养从日本回来的这16只朱鹮时也是如此,它们虽然还没有名字,但有代号,毛宇每次都是先轻呼小家伙们的代号,这样能够让它们放松下来。
也正是因为朱鹮这一特殊的习性,北京动物园不会正式向公众展出朱鹮。但是在明年春天,气温回升之后,朱鹮将到饲养基地的室外区域遛弯,游客将有机会在饲养基地外远观朱鹮的风采。
北京动物园朱鹮饲养基地位于畅观楼东南角,饲养基地外20米左右有一圈栅栏门,游客隔着栅栏门可以远观朱鹮在室外活动。毛宇同时提醒游客,远观朱鹮时应保持安静,切勿大声喧哗。
北京动物园饲养员将朱鹮放回兽舍。北京动物园供图
多年科研,攻克朱鹮“迁地保护”三大难关
朱鹮是全球濒危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环境变化,在19世纪后期,朱鹮数量急剧减少,曾一度在野外消失。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多年考察,在陕西洋县的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并将其中一只下巢的雄性小朱鹮送到了北京动物园饲养,并给它取名“华华”。“华华”作为中国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朱鹮,曾于1985年至1989年借到日本“朱鹮保护中心”进行合作繁殖,此后它便一直生活在北京动物园里。
1985年至1988年,以北京动物园原高级畜牧师李福来为首的朱鹮科研攻坚小组,承担起国家级科研课题,多次赴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考察野生朱鹮繁殖行为。
1992年,北京动物园攻克朱鹮“迁地保护”中饲养、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难关,再次孵化出3只幼雏,并经过人工精心饲养成活,且能展翅飞翔,这是人工饲养、繁殖中的又一重大突破。“朱鹮人工繁殖育雏”的科研项目获得成功, 为国际首创。1993年至1994年,北京动物园重复实验,再次获得成功,繁殖成活6只朱鹮。
随后,经过几代饲养员及技术人员的精心饲养和技术攻坚,截至目前,有23只朱鹮生活在北京动物园,加上此次回园的朱鹮,组成了39只的种群。
北京动物园种群管理科科长郑常明介绍:“北京动物园首次建立了朱鹮野外救护、人工饲养、繁殖育雏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及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实现了迁地保护单位向就地保护单位的技术输出,使全球朱鹮数量从7只跃升至近万只,缓解濒危程度,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记者/吴婷婷
编辑/刘梦婕
校对/张彦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