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3时许,噩耗传来:作家琼瑶离世,享年86岁。很多人先是震惊、不可置信,直至看到那封“遗书”的内容后,渐渐有些释然,对琼瑶的选择多了几分理解。
琼瑶对生死看得很透。2017年3月12日,79岁的她公开发表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阐述了自己对身后事的决定。她叮嘱儿子,无论生了任何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
琼瑶在信中说“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颠覆的是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命观、生活观。“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在死之前,要充满意义、充满生趣、好好的活着。
所以琼瑶才会在信中说要继续写作、继续创作:“一个人的死亡观其实就是他(她)的生命观。一个人之所以敢死,是因为她已经好好的活过!”
在我国,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家属决定病人命运。通常,他们会选择治疗。即使危重病人本身有“放弃积极治疗”的意愿,子女也不敢轻易答应。“孝”和脸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若千斤,晚辈砸进全部积蓄,也要尽力为长辈续命。
每个人都将死亡,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医生,花多少钱都行,哪怕能让我某某多活一天!” 这样的恳求与无奈,比比皆是。
著名作家巴金,生命的最后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为了吸痰,插管长期插在鼻子里,嘴合不拢,下巴脱臼。后来做了气管切开,用呼吸机保持呼吸道畅通。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没有意义的治疗。可是,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着。
巨大的病痛,让老人不堪折磨,多次提及希望安乐死:“长寿对我是一种折磨,我是为你们而活”……
2005年10月17日下午,101岁的巴金陷入弥留。这次,巴老的家属坚决要求放弃治疗,最终获得同意。巴金老人得以安详地离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延长生命的手段日益丰富。但任何手段都是需要人来承受痛苦。在病痛折磨下,躯体已经虚弱不堪,却仍然不得不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巨大痛苦。
当人再也不能自己呼吸、活动、思考,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几周、几天,甚至几小时,还要用最虚弱的躯壳去跟凶恶的疾病苦苦抗争,该怎么办?
安乐死,旨在对无法救助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那些被病痛长期折磨的病患没有痛苦地离开人世,这无疑是解脱。
但人们的生死观以及安乐死所带来的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也成为其难以推广的重要因素。史铁生曾经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生命中最后的节日,也是生命历程的最后一公里。
当最后的时刻到来,是平静地、没有痛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还是穷尽一切手段、倍受痛苦与折磨地走完这最后一公里?抑或像琼瑶这样选择为“死亡”这件大事“做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