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可谓如雷贯耳。
他的画作气势恢宏、笔墨纵横,令人赞叹不已。
但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这位天才画家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天才父亲的不告而别
1949年,中国局势动荡不安。张大千觉得,自己若想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必须远走高飞。他决定带着最心爱的第四任妻子徐雯波逃往台湾,寻求一方安宁之地。
可问题是,接应的飞机只给了他们三张机票,而张大千的家眷加起来有几十口人。面对众多妻儿,张大千不得不做出抉择。
徐雯波虽是最受宠爱的妻子,但她不忍心对不起张大千的其他夫人,尤其是对张大千的二夫人黄素凝愧疚不已。黄素凝已经与张大千离婚,让徐雯波代替自己走。
徐雯波决定将黄素凝的女儿带走,留下自己年仅1岁的儿子张心建。张大千没有多言,尊重了妻子的选择。
就这样,小小的张心建被父母留在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他还不会说话,甚至连走路都走不稳,却已经要独自面对茫茫前路。也许,张心建哭过,但又有什么用呢?父母已经不告而别,只留下他一人在风雨中。
庆幸的是,张大千的一位故交、裱画匠决定收留无助的张心建。这个善良的裱画匠怀着旧日的情分,并没有亏待这个孩子。他尽己所能地照料着张心建的起居,让他免于流落街头之苦。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局的变化,裱画生意一落千丈。这位裱画匠自身难保,实在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抚养一个幼小的孩子。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张心建四处寻找愿意收留他的人家。
"建儿啊,不是表叔不想养你,实在是不想连累你跟着受苦啊。"临别时,裱画匠怀着愧疚的心情对张心建说。年幼的张心建似懂非懂,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哀伤。
他对离别已经习以为常,父母的音容笑貌在他记忆中也已模糊不清。
再一次被遗弃的张心建,就这样开始了他辗转流离的生活。
无论他走到哪里,父亲张大千这个响亮的名字,总像一个指引方向的路标,也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张心建想要摆脱这个名字的束缚,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逃不掉。
大娘姐姐似春阳,心建重获母爱温暖
经过一番辗转,张心建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家。张大千原配夫人曾正蓉,决定接纳这个不幸的孩子。曾正蓉是个善良宽厚的女性,她怜惜张心建年纪小小就受尽生活苦楚。尽管自己也身处逆境,却愿意敞开心胸去爱这个无辜的小生命。
在曾正蓉的身边,还有她的女儿张心庆。姐姐张心庆和弟弟年纪相仿,看着颠沛流离的张心建,一下子就同情起来。在那乱世之中,一家人能够好好地守在一起,已是莫大的幸运。张心庆发誓,要像妈妈曾正蓉一样,把这个可怜的弟弟视如己出,给他一个温馨的家。
就这样,在大娘和姐姐的关爱下,张心建又尝到了久违的亲情滋味。记忆中,总有曾正蓉忙前忙后准备吃食的身影。"建儿,来尝尝大娘做的红烧肉,多吃一点,把你喂胖点。"曾正蓉总是笑盈盈地盯着张心建吃饭,生怕他饿着。
姐姐张心庆也尽心尽力地照顾弟弟。她和他一起玩游戏,讲故事,带他认识这个世界。在姐弟俩嬉戏的欢声笑语中,张心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建儿,这个肉粽子你最爱吃了,姐姐让给你。"姐姐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让他感受手足情深。
在温情的浸润下,张心建的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自卑内向的孩子,慢慢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他不再躲在角落里默默垂泪,而是与姐姐一起在院子里奔跑嬉闹。邻居们都夸张家的这个小儿子生得乖巧伶俐,曾正蓉和张心庆听了自是喜不自禁。
尽管生活清贫,一家人却其乐融融。张心建打心眼里把大娘和姐姐当成了最亲的人。在她们身边,他第一次感到,原来"家"是这般温暖安宁的港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再大的苦难也不足为惧。
然而,童年的时光总是短暂而难忘的。随着张心建渐渐长大,生活的困顿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曾正蓉和张心庆虽然尽力让张心建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但生计的压力却如影随形。贫穷限制了张心建的发展空间,他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即便如此,张心建心中对大娘和姐姐的感激之情,却从未消减。是她们给了他生命中最温情脉脉的记忆,让他在人生的逆境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这段时光,成为了他后来漂泊岁月里的精神支柱,是他内心深处永远的慰藉。
命运无常
少年张心建在大娘和姐姐的呵护下渐渐长大,临近而立之年,他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凭借自己的努力,张心建在铁路局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每天,他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养育之恩。同事们都夸他是个懂事能干的小伙子,领导也对他青眼有加。
工作之余,张心建还结识了一位可爱的女孩。女孩名叫小玉,是邻居家的姑娘。小玉不仅长得漂亮,性格也温柔贤惠。两个年轻人一见倾心,很快坠入了爱河。他们约会、聊天,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张心建想,等工作稳定下来,就向小玉求婚,组建自己的家庭。
但是,命运却和张心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一天,铁路局里来了一位新领导。这位领导对张心建的工作能力很是赞赏,却在得知他是张大千的儿子后,脸色骤然一变。原来,这位领导和张大千有些过节,见到张心建就移花接木,迁怒于他。
领导处处刁难张心建,给他穿小鞋。张心建再怎么努力工作,领导也不给好脸色看。同事们知道内情,都劝张心建辞职算了。张心建心里明白,这份工作他是留不住了。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递交了辞呈。就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却因父亲的名声而丢了饭碗。
更令张心建绝望的是,他心爱的女友在得知他失业后,态度也变得冷淡疏离起来。小玉的父母听说张心建是张大千的儿子,本就对他有些微词。如今张心建失业在家,他们更是强烈反对女儿与他来往。
小玉禁不住父母的压力,忍痛与张心建分手了。她泣不成声地对张心建说:"心建,对不起,我们不能在一起了。我父母不会同意的,我也没勇气反抗他们。你要保重,忘了我吧。"说完,小玉头也不回地跑开了,徒留张心建一人在原地,悲痛欲绝。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心建感到万念俱灰。他茫然地行走在街头,浑浑噩噩,不知何去何从。曾经温馨的家,如今也成了他的伤心地。大娘和姐姐看到他的遭遇,也心痛不已,却无力改变现状。
终于,22岁的张心建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
他要结束这痛苦的一生,以死亡来摆脱父亲的影响。他怀着决绝的心情,走向了铁轨,想要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就在张心建闭上眼睛,等待死亡降临的那一刻,但命运再一次和他开了残酷的玩笑。他没能如愿以偿地死去,却被火车无情地碾断了双腿。
张心建醒来时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残缺的双腿传来阵阵幻痛,提醒着他那个可怕的夜晚并非一场噩梦
病床前,大娘曾正蓉和姐姐张心庆守候着,她们红肿的眼睛诉说着无尽的心痛。
曾正蓉握着张心建的手,哽咽道:"建儿,你可吓死大娘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面对,千万不要想不开啊。"
姐姐张心庆也泣不成声:"你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能就这样放弃自己。"
张心建听着大娘和姐姐的话,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那样就辜负了大娘和姐姐多年的养育之恩。
就在张心建彷徨无助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张心建的叔叔,也是张大千的弟弟张善子。张善子得知侄子的遭遇后,特意赶来医院看望。他见到张心建的第一句话,就让这个失意的青年眼前一亮。
"你可知道,你的父亲张大千,就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绘画,是我们张家的家学渊源。我看你骨骼清奇,想必也是一个艺术的苗子。不如,你从今往后,跟我学画吧。"
张心建怔怔地看着叔叔,难以置信地问:"叔叔,我残废了,还能学画吗?"
张善子微微一笑:"孺子可教,你的手不是好好的吗?只要你肯用心,一定能学有所成。再说,人生能有几回搏?与其在这里自怨自艾,不如去追寻一个新的人生目标。"
张善子的一番话,点燃了张心建心中的希望之光。是啊,与其在绝望中等死,不如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不能辜负大娘、姐姐还有叔叔的期望,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
从那天起,张心建便跟随叔叔学起了绘画。他用残缺的身体支撑画架,握着画笔,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心中的图景。起初,他的画工拙劣,线条歪歪扭扭,色彩也不协调。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练习。
渐渐地,在叔叔的悉心指导下,张心建的画艺日渐精进。他的画作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线条舒展有力,色彩浓烈饱满。他用画笔,描绘出内心的喜怒哀乐,抒发着对生活的感悟。
张善子看着侄子的进步,欣慰不已。他鼓励张心建说:"心建啊,你的天赋很高,说不定有朝一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你的父亲呢。"
张心建听了叔叔的话,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力量。是啊,他要用画笔,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他要让世人看到,一个残疾人,也能创造出不凡的艺术人生。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告慰在天之灵的父亲,告诉他,儿子没有辜负张家的家学渊源。
从那以后,张心建更加专注于绘画事业。他日夜不辍地创作,每一幅画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的作品,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赞誉。
尽管,他的人生归于平静,他与父亲的关系,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但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张心建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生如画,关键要活出自己的色彩。无论是爱恨离合,还是悲欢离合,都要用画笔,铭刻于方寸之间,铸就不朽的春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