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高达 文/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北京时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在全球华人社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项目“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总表的包含子项一栏,一所来自苏州的高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赫然在列。其提及缘由为“桃花坞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涉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则为“优质教育”和“包容性经济发展”。
赵罡是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同时也是此次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参与申报的工作团队主要成员。12月3日,他接受现代快报记者独家采访,讲述非遗申报轶事。
10年前就开始申遗,两大标签体现其社会价值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的一张重要名片,和很多传统工艺项目一样,在上个世纪末同样面临人亡技绝的境遇。2001年,苏州工艺美院将濒临倒闭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企入校,进行技艺研究、新品开发、培养新传人,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代表作名录。
“其实早在2013年,年画项目就已经开始着手谋划申遗,当时联合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大年画一起写过联合申报书。可能是由于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一直未能如愿。”赵罡介绍。
2023年春,苏州工艺美院接到了“春节”项目联合申报的通知。赵罡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如今非遗项目的申报更看重系统性保护,年画本身只能作为一个传统美术项目去申报,而春节作为一个人类重要的实践项目去申报入选的机会更大。一旦成功,将极大有利于年画的系统性保护,也能将年画重回春节这个目标落到实处。”
于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赵罡团队承担了桃花坞木版年画参与申报的相关工作,提供大量翔实而全面的材料,包括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采取的保护措施、传承谱系、新传承人培养情况等,展示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线板、套色板原板、翻刻板等珍贵资料,以及年画进校园等。
据悉,团队七名老师耗时三个月,最终完成了申报主体文本的撰写及配合申遗申报片的拍摄。其中赵罡本人更是担纲文本中“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两块内容的撰写工作。这些都为“春节”项目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罡告诉记者,在“春节”项目的申报总表中,桃花坞木版年画项目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出现的两个标签,恰恰就说明了这门艺术在当今中国社会依旧存在价值,依旧不可或缺,同时它们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考量的重点。
赵罡解释,在“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包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从业没有限定性别、年龄;二是可使从业者可持续生计,且其行业生产几乎没有污染符合生态保护;三是其产生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就业民生,有助于社会治理。
而在“优质教育”方面,自从桃花坞木版年画纳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中后,学校一直以“学历教育”的形式,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及三年的教学进阶,参与到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中来,从而使这门古老的艺术有了新的传承环境。
谈及申遗成功后的打算,赵罡坦言,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首要的,还是要在传承人的培养上加大力度,继续做好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正规学历教育。”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01年,苏州工艺美院对制作技艺教学进行数字化流程再造,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河。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木版年画方向,已累计培养了70余名“学历教育”传承人,即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新式传承人,部分学生还考上了南艺、苏大等高校研究生继续深造。
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目前仍都活跃在木版年画创作领域,并且逐渐开始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年画传承模式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除了人才培养,赵罡还希望加强各派系版画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对外的展示推广。“我们将更多地开设网络课程,惠及广大普通爱好者,同时通过年画进高校、进社区等活动,增强社会对人类非遗价值的认知。还要多举办短期研修班,培养兼具传承与创新能力的新传人。通过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路径,有效保护住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核心技艺。”
“桃花坞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门神、五谷丰登、五子登科等吉祥图案,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新年吉祥喜庆的美好祈愿。新的起点新的命题,我希望我们学生的作品,将来可以作为文化剖面,作为时代记忆,成为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在采访的最后,赵罡透露,目前2024届的十五名学子,正在创作一批大运河相关主题的毕业作品,以展现新时代苏州的人文底蕴和城市风貌。
(部分图片由苏州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提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