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广州安居集团公告,将在全市范围内收购满足90平米以下的存量房作为保障商品房。
昨天这个消息在微博挂了一天的热搜。
征集范围是广州市内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房源,需符合:资产负债和法律关系清晰、已取得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房源权属清晰可交易、优先选取整栋或整单元未售等五大条件。
财政全面接盘楼市的时代终于还是来了么?
ONE
广州这次“收储”的主体是广州安居集团,一听名字就知道,正儿八经的市属国资企业。
深圳安居集团也曾在8月高调宣布收购65平米以下存量房,这回广州属于是跟进了一波。
当时深圳安居集团要求:
1).被收购房源处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区位;
2).贴近区域发展核心片区,具备产业基础、发展优势;
3).临近地铁口、公交站,具备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相对完善等宜居条件。
广州也是一样。
并不是大家理解中的那样无条件把广州所有90平以下的房子一股脑全收了,所以政策覆盖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阵势很大的原因,无非是宣传中闪耀着金钱光辉的四个大字:全市收购
这次广州售储的预计价格是这样的:
记者获悉,国家已出文规定收购价上限,原则是根据划拨土地成本、投资成本等要素定价。此前,多位专家认为收购价相比市场售价会“打半折”,这一说法也在该工作人员处确认,“大概就是这个价位”。--南方日报
同时又是面向90平以下的“整栋、整单元、配套便充足利”、“半折”这种收购价位怎么可能谈得拢?
截止到6月,央行发放的3000亿收购存量房的专项资金/再贷款,到二季度其实只用了121亿:
是没钱花么?
不,是“不愿花”和“花不出去”
按照存量房的类别有三种:已建成未出售的现房、已取得预售证的期房、一直在大幅降价的居民二手房;而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仅支持第一类库存房收储。
第一类库存的收储,大约需要9000亿左右;
如果包含第一第二类库存,就需要4.2万亿。
而央行的收储存量房作商品房定向再贷款3000亿元,预计可撬动总共5000亿的商业贷款;加上地方政府、国企用来收储存量房本金(估计1000亿元),理论上也就可以撬动总共6000亿资金。
老问题了:钱从哪来。
整个广东今年的GDP增速可是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更是堪称“失速”:
而越是大型城市,需要的资金规模越大发债(专项债)就越多,覆盖率就越低。因为新房的库存量大、目标人群的规模也更大。
重启“收储”出发点还是要保房价-地价,保地方财政收入。因为面向普通购房者的二手房和新房,均价仍在持续下降。
其实如果“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是为了让更多买不起房的房子群体有房主,那么既然新房降价已经开始,为什么还要再多制造出3道交易环节:地方政府-指定国企、指定国企-部分房企、指定国企-购房者,来实现这个目的?
这也是市场对收购存量房逻辑的最大疑问;无非就是想把“卖便宜房子的权利”抓在自己手里。这么低的收购价格,也能说明ZF预估的房价下跌空间多么大。
TWO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凡是选择必有代价”。
那么广州这次选择的代价是什么呢?
这次的公告当中,并没有明确收购价在哪个水平上,而保障房机制要能运行下去,收购价一定要低,甚至至少要腰砍价,否则就是直接用国有资产给房企们去接盘,烂楼盘全砸在安居集团的手里。
如果保障房的销售价格也跟着低下去,那么就会刺激二手房价格也跟着跌下去,毕竟一个是低价的新房,另一个是高价的旧房,谁都愿意要前者而不要后者。
如果保障房不卖,而是转为出租,那么90平以下的二手房市场就完蛋了,所有购房者肯定会选择去租保障房而放弃购买二手房,二手房的价格能不暴跌才怪。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州安居集团的策略是有明显问题的,操作顺序完全是倒过来了,更多地体现出了保护房企而不是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甚至说得更极端一点,保障房的出台会打压二手房市场,那么购房者买到的新房不就贬值得更快了吗?难道这不更是劝退购房需求吗?
再者说,从政策托底的角度,其实也很难解释这件事。
能低价入手,租售比又可以的房子,早就卖出去了,还能轮到现在政府收购?
政府要托房市,就要愿意咬牙做亏本生意,花大价钱买一堆房子砸手里,用金钱换时间。
现在要收购存量房为楼市兜底,还想盈利,属于是典型的既要又要了。
现在楼市的僵局,就在于没人愿意做冤大头。老百姓不会买不断贬值且租售比低的房子,现在政府已经开始顶不住要下场了,但是仍旧不想用亏损来托市。
那就耗着呗,房子卖不出去,你猜谁更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