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胡海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05日

第 11 版)

漳溪河是流经闽西北与粤东北两省交界的汀江支流,河流不足百里长,因流经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车轮坪村的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爱国侨领张弼士老家房屋而中外知名。

站在河坡码头上,看着这条在崇山峻岭间湍急弯曲的小河,我有些恍惚。清凉的山风,澄碧的河水,轻轻地飘拂着的柳树枝,还有不绝于耳的蝉鸣声,令我有种时光倒回的错觉。

据说当年的车轮坪村是大埔县有名的穷村。为改变贫困生活,18岁的张弼士不顾年老父母与新婚妻子的反对,毅然将自己卖身“猪仔”,踏上漂洋过海下南洋的茫茫之路。漳溪河见证了160多年前这场离别。客家人闯世界的天性让张弼士心中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小船顺流西去,经过十几里外的茶阳古邑,再汇入汀江,挂帆向南。张弼士凭着自己的聪慧与自信、勤奋与耐劳,加上不期而遇的机会与遍布东南亚各国的客家人、华侨的互助精神,短短10多年间便奇迹般地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为巨富,投资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等公司。富裕后,张弼士又回乡组织乡亲,源源不断地登上漳溪河上的小船,汇入汀江,到潮汕后,再乘火轮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人数多达一万。

我徘徊在舒缓的黄泥土河坡上,看着碧水下河床上清晰的大小卵石,想象着那时漳溪河繁忙的景象。“天下河流大都向东,而我们的漳溪河顺着大山弯曲了9个弯,在千年商贸古镇茶阳汇入汀江后向南而去。汀江是我们客家人的母亲河,它向南,客家人就向南闯世界。”一直陪着我的当地导游小李说。

路途再难再险,客家人都会向外打拼。同时,他们对这连绵的崇山峻岭又有生死不离的独特情感。“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客家先民因战乱从中原南迁,披荆斩棘,扎根于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大山里。他们生于山,长于山,最后归葬于山。

张弼士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诠释着客家人的人生。“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命中华民众”是张弼士的座右铭。成为商业巨贾后,他常常慷慨捐资赈灾,很快成为南洋华侨侨领。他亦官亦商,奔走呼号民族工业发展,身先示范兴办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广厦铁路等众多企业。他在雅加达病逝,其遗愿是归葬故土。

当年从漳溪河上乘一叶轻舟南去,身后蔽日招展的祭幛官船重载北归,被客家人公选为“梅州客家八贤”,被外国人称为“东方的洛克菲勒”的张弼士,以身后无比庄重的哀荣,再次漂洋过海地入汀江转漳溪河,回归生养他的车轮坪村。

张弼士的身体力行成为这里客家人杰身后事的循例。仅车轮坪村就修建有资政第、寿南公祠、大夫第、奉政第、学龄筱筑、笃庆楼、德新楼、敦厚楼等,一座围龙大屋就是一个客家人杰事业成功的标配,一份百年思归故土情怀的写真。

从漳溪河边回到张弼士的故居内,漫步穿行于厅堂横屋之间,看那绘雕并齐、木门镂花和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飞鸟走兽的斗拱;看那天井花木、屋角绿树、古墙蔓藤、箕箩挂壁。恍在游京都阆苑,惚在览苏杭园林,而我的思绪却依然停留在潺潺流淌的漳溪河水上,汲取着千百年来客家人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