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是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国的专家,是新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你告诉我他就这么死了?查!一定要查!”

年到古稀的周总理,已经很少有大动肝火的时候了。

此时此刻,茶杯碎成几块,热水与茶叶氤氲出一片水汽,中南海办公室中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究竟是谁的离世,让周总理如此愤怒?这场悲剧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暴徒打死的两弹元勋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难得早早下班,与家人享受难得的周末时间。

703所的研究任务很重,即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姚桐斌的研究团队也没有放弃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

而妻子彭洁清在学校工作,下班时间倒比姚桐斌还要晚一些。

当她紧赶慢回到家时,迎接她的不是活蹦乱跳的女儿,也不是温文尔雅的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女儿满身是血几近崩溃,姚桐斌被打得面目全非,连体温都凉了下来。

姚桐斌是在家中遇害的,就在数小时前,一群暴徒敲响了段家大门,前去开门的姚桐斌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迎来了当头一棒。

常年在实验室泡着的文弱身体,怎么可能拼得过这群暴徒?

倏忽片刻,姚桐斌就停止了呼吸,只留下三个子女呆愣的看着血泊中的父亲。

惨剧发生的第二天,两名法医与与办案人员带来了尸体初检结果。

他们告知彭洁清,想要找到真正的死亡原因,必须对尸体进行医学解剖,他们希望彭洁清能够配合。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国人对“完整的离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彭洁清也一样,但希望丈夫沉冤昭雪的心战胜了本能。

此时她本以为,公道不会迟到太久,暴徒闯入家门杀害了她的丈夫子女都是目击者,邻里也能作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在那个本就复杂的年代,任何一点小事都会带上时代的色彩。

彭洁清数次找军管会要求一个公道,每一次军管会工作人员都只能让她耐心等待。

无奈之下,这名弱女子只好运用一切社交手段,帮自己的丈夫“伸冤”。

功夫不负苦心人,“姚桐斌惨案”最终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总理盛怒之下摔碎了茶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彻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查就是10年,直到1978年姚桐斌才被追封为烈士,伤害他的凶手也终于被绳之以法。

暴徒的棍棒为什么要打向这位科学家呢?有人说他背景“不干净”,有人说他不符合“革命精神”,说到底都是嫉妒罢了。

走出寒门的科学家没有

能在民国时期走出国门,到国外做学问的,大多都有些家底。

可姚桐斌就是草丛里飞出的“金凤凰”,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他,小时候甚至因为家境贫寒,几度辍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好国民党早年在江苏无锡一带搞过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姚桐斌因此走进了学堂,得到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可小学终归是有读完的那一天,若要孩子继续深造,姚父没有这个打算,姚家也没有这个能力。

姚桐斌的老师实在舍不下这个好苗子,数次跑到姚父身前游说,这才让小少年有了报考初中的机会。

可考上了初中又能怎样呢?姚家根本没有支付学费的能力,姚桐斌最终还是早早辍学,在街头卖香烟和火柴讨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一心向学的姚桐斌并没有被现实生活打败,攒下了一些盘缠后,他独自奔赴上海求学,试图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学业。

少年人一心想着大城市机会多,却低估了上海的生活成本。

与几位同学商议后,他们决定辗转来到江西吉安,在当地国立中学高中部去读书。

彼时,国民政府已然注意到了教育兴国的重要性,他们开放了学生贷款,设立了奖学金项目,姚桐斌就是这些项目的受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在校长的资助下,辗转各地参加各高校的录取考试。

最终因为考虑到国家需求以及自己的热爱,姚桐斌在7所备选大学中选择进入唐山工学院,从事矿冶工程研究。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在大学毕业后获得了公派留学资格,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行进一步深耕。

那些暴徒只看到了他的留学经历,却对他一路以来的努力与坚持置之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农村学子求学何其不易。

姚桐斌的成功少不了当时的教育扶持政策,以及教育界对于科技人才的重视与培养,但更多的主要归功于他的那颗恒心。

少年出生于战乱时代,经历过艰难困苦、朝不保夕,正因如此,他无比期盼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改天换地。

拳拳报国之心

新中国成立时,姚桐斌已经在矿物冶炼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为此他打算直接回归故土、报效祖国,可却收到了德国亚琛大学的邀请函。

德国亚琛大学的皮沃瓦斯基教授是是铸造行业的顶级大腕,能够被该教授纳入麾下,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拒绝。

1956年深受共产主义思想鼓舞的姚桐斌正式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宣誓入党,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海外入党的两弹元勋。

此时的他根本没有想到,去德国容易,想要从德国回国可没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数次被德国政府强行扣留之后,姚桐斌果断写信向中国政府求助。

周总理意识到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亲自出面与德国政府交涉,姚桐斌这才在1957年9月重归故土。

之后刚刚归国的姚桐斌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因为当时中苏关系降温,苏联专家大批量撤离,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

姚桐斌火速赶往刚刚成立的国防部导弹研究院,带着12个大学生和一台显微镜,从零开始进行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样让一个连不锈钢都无法生产的国家,造出属于自己的火箭呢?

姚桐斌率先意识到,想要将中国的航天梦变为现实,彻底点亮科技树,必须从航天材料入手。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主攻航天材料研究的703材料研究所正式成立,姚桐斌也出任了第一任所长。

从1960年到1965年,703所累计进行课题超过500个,其中80%都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果,并且应用到了中国火箭卫星事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肱骨之臣,却被活生生的打死了。

那些暴徒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不知道他们为国家建设做了多少贡献。

他们只看得到这群人过得还不错,在国外读过书,就如此草率地将这群肱骨之臣打入敌对阵营之中。

姚桐斌的离去让人无比深切的意识到暴乱对于科研工作人员的巨大影响。

周总理开始着手对科研学者进行保护,无数科研人员因为这些保护政策幸免于难。

数年之后,在粟裕将军的强势推进下,那些暴徒终于被绳之以法。

1978年“两弹一星”授勋仪式中,姚桐斌正在此列,他终于等到了沉冤昭雪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