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7日,面对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频繁骚扰的行动,中央军委在中南海召开会议,最终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作战。部署在中国西藏、新疆军区的部分参战部队向中印交界地区集结。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打响。在和印军作战的过程中,解放军部队于1962年11月和印军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一战惊险重重。

当时我军在进攻驻扎于西山口的印军时,决定潜行靠近、突然进攻,但还没等战士们靠近西山口,在必经之路佳山口地区出现了突然情况——一位新兵的武器走火了,导致行动暴露。在这样的情况下,进攻西山口的行动还会顺利吗?

1962年10月底,解放军在结束对印度自卫反击的第一阶段作战后,曾经向印度政府提出过和平解决中印边境冲突的建议,尼赫鲁政府拒绝和谈,印军中印边境地区大量增兵,企图扭转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解放军于1962年11月发动对印度的第二阶段自卫反击作战,西山口—邦迪拉战役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10月底,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交界的西山口地区调集了大批部队。该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主脉南侧,属于高山密林地区。在西山口至邦迪拉的阵地之间有一条公路,该公路两侧地势险要,印军当时在这里派驻了4个旅共8000多人。

印军想打,自然奉陪。1962年11月14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如果印度方面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我们将本着自卫原则给它更大的打击。我们的方针,仍然是要力争在我国三项建议的基础上,停止冲突,重开谈判。我们绝不主动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步骤,并将寻求可能的停止冲突,重开谈判的机会。

印度方面依旧我行我素,中国无奈进行第二阶段作战的部署,解放军边防部队力争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全歼印军在达旺方向的2-3个旅、瓦弄方向的1个旅,共歼灭3-4个旅。

到1962年11月中旬,印度在达旺—西山口—邦迪拉一带集结了陆军第4军军部、第4师师部,共计5个旅、12个步兵营、2个炮兵团以及装甲、工兵等多兵种部队,人数增加到12000多人。

印军当时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部署情况为:成线式纵深梯次配置在西山口至邦迪拉的公路两侧,重点在西山口。其中,印度陆军第62旅率5个步兵营和第5野炮团、第6野炮团的1个连及其他特勤分队一部分,约3300多人,部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区;

印度陆军第65旅率2个步兵营及其他特勤分队一部分,约1500多人,部署在略马懂、得让宗地区;印度陆军第48旅率3个步兵营、第6野炮团的1个连、阿萨姆步兵第5营,约2200多人,在邦迪拉、拉洪、登班及波辛山口驻扎;

第4师战术司令部、炮兵第4旅旅部及其直属分队,约1000多人,部署于新德让及其附近地区。

印军计划在达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构筑前进基地,向解放军发动反攻,而后伺机向达旺、克节朗地区实施反攻,与我军进行战略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对达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重要性认知很清晰,为了拿下该地区,张国华司令员想了三个进攻方案:第一,采取浅近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法,在德让宗与申隔宗之间实施切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吃掉西山口、申隔宗印军5个营,随后再围歼德让宗的印军,拿下德让宗后,再攻占邦迪拉;

第二,从正面实施突破,插进一把尖刀,向两边剥开,分别歼灭敌人;

第三,采取大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术,首先以2至3个步兵团插至邦迪拉与德让宗之间,切断印军主力的后方公路,达成战役合围,再集中4个步兵团和3个炮兵团先吃掉印军2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再打掉可能增援的2个步兵旅。先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地区的印军步兵第4师主力分割成两块,同时歼灭上述地区之敌并占领之,得手后再攻占邦迪拉。

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三个计划都能够完成我们的目标,但是第一个计划把兵力集中在一起,风险较大,第二个计划不容易全歼敌人,且风险较大,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国华将自己的计划上报中央,得到许可。

经总参指示对第三个作战计划进行修改后,解放军进攻西山口—邦迪拉的行动正式展开。为确保作战顺利,张国华决定派解放军藏字419部队、陆军第11师主力部队、陆军第55师、山南军分区郭指部队、炮兵第308团、306团、540团、工兵第136团及后勤保障部队,共计22000多人参与。

根据张国华的计划,解放军第一步的作战就是以解放军藏字419部队指挥机关为主,同陆军第55师师部组成联合指挥所,统一指挥第154团、第155团、第157团、第163团、第165团、山南分区郭指部队4个连、炮兵第306、第308、第540团及工兵第136团5个连,向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的印军发动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战术是大纵深战役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的分进合击战法,歼灭印军主力,解放军陆军第55师当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潜行穿插至邦迪拉后方。

西山口地区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错山口、佳山口、西山口及其一线的分水岭形成两个斜面,达旺河南岸东新桥一段河岸多断崖,难以攀登。要想完成任务,佳山口是55师163团的必经之路,他们负责在战斗打响后从佳山口直插西山口,和第154团东西对进,先将印军南北割裂,再协力歼灭西山口及其南北地区的印军。

根据参加战斗的55师163团老兵张龙凡回忆:

55师163团的潜行穿插行动于1962年11月17日展开。

1962年11月17日黄昏,163团在接近佳山口的印军阵地。到达指定作战位置后,团长迅速进行了战斗部署,将发动进攻的时间定在了夜里,借助夜色掩护,能够避免其他阵地上的印军赶来支援。佳山口有印军的重兵把守,要想减少伤亡,顺利拿下佳山口,必须隐秘出击。

完成战斗部署后,55师163团团长下令:“今天晚上不管怎样,好好吃一顿,让大家吃饱,不管怎么都要吃饱,战斗打响以后一天吃不上饭都有可能,大家吃饱!”

战士们吃完晚饭后,借助夜色向佳山口的印军阵地慢慢靠近,据老兵回忆:“接近敌人的时候大概是11月18日凌晨3点左右,163团3营8连的连长是个从军校出来的学生兵,没有打过仗,不知道当时已经快接近敌人了,没有让战士们把子弹要上膛,但是8连指导员参加过淮海战役,是打过好多仗的老兵了,看见战士子弹没上膛,就叫战士把子弹上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作战角度来说,指导员的这一命令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战场作战的必要做法。但正是这一举动,导致了接下来的意外:“接到指导员的命令后,战士们纷纷把子弹上膛,但就在刚把子弹上膛后,8连的一个8月入伍的新兵就走火了,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操作不当。”

潜行进攻的任务走火了,对于真正的战场上来说,这是不能发生的事情。听到走火声后,163团各部队迅速隐蔽起来,担心被印军发现。但当时印军并未立即向我解放军射击,到1962年11月18日凌晨3时15分左右,163团穿插先头部队发现佳山口的印军正在向西山口方向逃跑。

接到消息后,163团联合指挥部立即下令追击,就这样163团一边追赶一边到达了西山口的印军阵地,因为有从佳山口逃跑的印军,我军刚一到西山口地区,战斗就开始了。

战斗持续至1962年11月18日早晨,163团第3营第9连在营属机枪连配合下,在西山口地区的东北无名高地击退印军3次反扑,歼灭了负隅顽抗之印军,夺取了印军3个炮兵阵地,抢占了西山口。

随后,印军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和解放军作战,吸引火力,另一部分部队开始向南逃跑。第163团团指立即命令1营和3营8连向南追击,以3营主力和2营2个连,在第165团配合下歼灭了西山口附近印军。

西山口地区的枪声一直持续至1962年11月18日15时,第165团与第163团部队会合后,携手歼灭了西山口北侧的印军,战斗于18时基本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进攻西山口的战斗中,解放军55师163团共歼灭印军500多人,缴获各种炮50多门。尤其是第163团第9连,在攻占无名高地战斗中,第4班班长庞国兴率领第6班战士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组成4人临时战斗小组,直接打下印军一个炮兵阵地,战后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当年在西山口地区,像163团这样走火的事情并不少见。解放军第55师163团老兵何洪昌回忆:“在之前进攻西山口地区的时候,有一个第三梯队的战士走了火,被印军发现了,他们调转炮头向我军射击,后勤处长负伤了,1个炊事员牺牲了,另有1位班长和炊事班班长负伤,还有其他好多后勤部队的人都牺牲了不少”。

相比之下,解放军55师163团3营8连这位走火的战士幸运多了,最起码没有因为走火耽误我军作战进度。尽管在进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差错,但好在进攻西山口的战斗最终结果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