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在缝补自己的大衣
2014年7月,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同志亲自撰写的《李鹏回忆录(1928—1983)》正式出版。李鹏在回忆录中详细介绍了从1928年到1983年的生平事迹,全书共有48万多字,共收录了130多张珍贵的照片。
笔者在翻阅这本珍贵的回忆录时,被其中一张老照片所感动。照片反映的是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正在中南海自己的小办公室里亲自缝补自己的大衣。李鹏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当时在检查整理自己衣服时,发现自己的大衣被虫子咬了个洞,从衣边抽出一个线,自己补了起来。”
李鹏
很多人看到这张照片后不敢相信,但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拍摄时间是1983年。从照片中李鹏拿着针线缝大衣的姿势,一看就颇有经验,他不是第一次缝补衣物。照片中还是一个细节,就是李鹏穿的外套皱巴巴的,一看就穿了多年,而他穿着这件外套后来多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事实上,李鹏很早就开始了独立生活。李鹏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李硕勋,早在1924年便参加中国共产党,他跟周恩来是亲密战友,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李硕勋接受组织上对他工作安排,历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代理省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李硕勋出任中共江南省委(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军委书记。
李鹏父母
无论在哪一个领导岗位上,李硕勋都表现突出,受到了组织上的高度认可。1931年 5月,组织上任命李硕勋出任设在香港的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7月初,李硕勋将再度怀孕的妻子赵君陶和3岁儿子李鹏留在香港,自己独自前往海南主持召开琼崖游击队军事会议,未曾想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1931年9月16日,李硕勋在海口市英勇就义,年仅28岁。李硕勋牺牲后,妻子赵君陶按照他遗书中的安排,带着儿子李鹏先是回到上海,一年后回到四川。赵君陶一边养育儿子李鹏和女儿李琼,一边以教书名义从事地下党的工作。
1939年初,周恩来安排赵君陶到重庆工作。当年6月,邓颖超将李鹏接到重庆跟她一起生活。1941年3月,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一大批烈士子女从重庆转移到延安,李鹏也在转移的名单中。
邓颖超和李鹏
这时李鹏年仅13岁,远离了母亲的照顾,他需要学会独立生活。李鹏来延安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那时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加上对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的封锁,使得外部物资很难运入。
李鹏晚年依旧记得当年在延安生活的艰难,当时睡觉的地方是一个破旧窑洞,一般都是八到十个人一起。李鹏在回忆录中写道:“窑洞本身就不大,只在门框的旁边开了一扇窗户,到了夏天非常闷热,有的同学就把自己的被褥搬到外面露天睡觉。到了冬天,特别是11月以后到次年3月,非常寒冷,日子更不好过。”
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发起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始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解决生存困难。另外,毛主席早在1939年春天便向广大军民发出“自力更生”的号召,为此亲笔题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主席题词
李鹏和同学们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学会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本领,洗衣缝衣,做饭种菜都不在话下,逐渐从少年成长为有着远大目标的进步青年。所以,我们看到李鹏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后自己缝补大衣就不足为怪了。
李鹏在延安生活了5年,这让他终身难忘。解放战争开始后,李鹏响应号召去了前线,再后来他去了苏联留学。1948年,李鹏来到了人生一个新的阶段,他被安排去苏联深造。当时经过中共中央的批准,东北局选送了李鹏等21名进步青年去苏联,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储备人才。
李鹏
李鹏等人出发前,任弼时即将赴苏联治病,他专门找大家谈话。任弼时说:“你们去了苏联后,不要选择政治学,也没有必要去军事院校。我认为你们最应该学习的是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我们的国家现在急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至于你们要选什么学科,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
多年之后,李鹏回忆这件事时说:“任弼时同志给出的意见对我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结合他的意见来思考自己的选择,最终我选择了享有盛名的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水电专业。”李鹏去苏联后,学习特别刻苦,最终成为中国赴苏留学的全优生,连毕业设计都获得了满分。
李鹏(后排左)在苏联
回国后,李鹏从最基层做起,靠着艰苦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笔者注意到,2012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刊文报道,标题是“李鹏捐300万元稿费资助延安大学贫困学子”。事实上,早在2009年开始,李鹏每年资助延安大学1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