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9日,顶着人工智能(AI)“四小龙”光环的独角兽——旷视科技,传来IPO进程终止的消息。根据上交所官网信息,因旷视科技及主承销商中信证券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证监会决定终止旷视科技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注册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旷视科技在谋求上市的路上不断求索,不断辗转港交所、科创板。2021年3月,旷视科技在科创板的IPO申请终获受理,同年9月就已过会。但三年过去,旷视科技的上市计划却无奈折戟。2024年7月初,旷视科技还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继续上市进程。但如今,旷视科技却最终撤回上市申请。

一直以来,AI行业都逃不开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旷视科技也不例外。已有信息显示,在2018-2021年间,旷视科技累计亏损金额已接近150亿元。同时,旷视科技因在融资过程中出现低价转让股权行为,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利益输送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冲刺IPO的难度。

01

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三年半亏损近150亿元

旷视科技的故事始于2011年。当时,三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年轻创业者印奇、唐文斌和杨沐决定将他们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这家初创公司最初名为“Face++”,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并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2012年8月,旷视推出了基于云端的视觉开放平台Face++,正式进入商业化运作阶段。同年10月,公司获得联想之星天使投资,开始了资本助力下的快速发展。

2015年1月,旷视完成由创新工场、启明创投领投的4700万美元B轮融资,为后续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同年5月,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于云端的人脸识别身份认证解决方案FaceID,市场占有率超过60%,累计调用量达数十亿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公司逐步涉足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并正式更名为旷视科技。成立之初,旷视科技就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算法和软件解决方案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运营模式。

能够看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旷视科技就已经借助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和强大的研发团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和支持。这也使得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扩张,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旷视科技的营收水涨船高。据公开资料显示,2018-2021年上半年,旷视科技营收分别为8.54亿元、12.6亿元、13.91亿元、6.7亿元;三年半时间里,公司累计营收达到41.75亿元。

但和许多科技初创公司一样,尽管期间营收有所增长,但远不足以覆盖公司高额的研发成本和其他运营费用。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旷视科技也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亿元、-66.39亿元、-33.27亿元、-18.65亿元。三年半时间,旷视科技累计亏损高达146.31亿元。

进入2021年后,旷视科技继续加大了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芯片、智能物流等领域进行了战略性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也是旷视科技亏损不断的重要原因。2018-2021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达到6.06亿元、10.35亿元、9.99亿元和5.93亿元,占比年度总收入的70.94%、82.15%、71.87%及88.49%。

持续亏损之下,旷视科技的自我“造血”能力也不佳。同期,旷视科技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47亿元、-15.91亿元、-10.33亿元、-6.90亿元,累计净流出40.61亿元。

与同行60%以上的毛利率相比,旷视科技的毛利率不仅较低而且不断下滑。报告期各期,旷视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62.23%、42.55%、33.11%、34.45%,其间累计大幅下降27.78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根据市场最新信息,截至2023年末,旷视科技仍未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年度净亏损依旧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已经上市的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也并未扭亏。2021—2023年,商汤的净利润分别为-171.77亿元、-60.93亿元、-64.95亿元,云从科技的净利润分别为-6.64亿元、-9.16亿元、-6.57亿元。持续亏损成为AI企业的通病。

面对持续扩大的亏损额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旷视科技亟需寻求更加有效的盈利模式转型之路。

02

IPO屡战屡败,因低价转股引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旷视科技作为上一代“AI四小龙”之一,曾凭借在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领域的卓越表现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在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方面,旷视科技已经完成多轮融资,估值超过百亿元,并获得了蚂蚁集团、淘宝中国、中银集团、工银资管(全球)、启明创投、纪源资本以及阿布扎比投资局等重量级投资者的支持。

虽然在资本市场上呼声较高,但与其他“三小龙”相比,旷视科技的表现并不突出。早在2021年,商汤科技就成功登陆港股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AI独角兽之一;云从科技的成立时间要比旷视科技晚上四年,但也于2022年登陆科创板,彰显出在中国本土市场中的实力。

相比之下,只有依图科技与旷视科技同病相怜,虽然尝试冲击科创板IPO,但至今仍然未能如愿。而旷视科技在这场竞争中显得更为挣扎,它先后在香港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之间辗转,试图找到合适的上市平台。

2021年3月,旷视科技的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并于同年9月顺利过会,但此后却一直卡在注册环节,始终未获批准文件,原计划募集的60.18亿元资金也因此搁浅。

面对如此艰难的IPO进程,旷视科技似乎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近日,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被选举为力帆科技董事长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力帆集团曾经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业的领军者之一,并试图在汽车行业复制成功路径,但最终未能达阵,反而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到了破产重组的地步。

从业务类型上进行辨别,旷视科技和重整后的力帆科技的确存在一定的协同作战可能性,前者在智能汽车技术方面布局已久,后者则具备成熟的汽车生产制造能力。但是,考虑到当前力帆科技面临的困境及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事实,这样的联合是否能够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尚存疑问。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品牌要想翻身并非易事。

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5月,公司创始人印奇、唐文斌以及杨沐各自的持股平台将其持有的部分股份以远低于同期融资价格的价格转让给了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下称“API”),而API则是由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持有。同样地,在2019年4月,上述持股平台再次以相同低廉的价格向API转让了更多股份。

而蚂蚁集团不仅作为旷世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也是旷视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之一。这一异常的交易行为立即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明确要求旷视科技解释“低价转让的背景原因及其合理性”,以及其他投资者是否知晓并同意这些交易,是否存在违反融资协议相关条款的情况,甚至是否存在潜在纠纷等问题。

旷视科技方面解释称,API早在2015年3月就曾以较高溢价认购公司股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考虑到了与蚂蚁集团设立合资公司并进行业务和技术合作的潜在价值。但随着后续合作计划的变化,双方决定终止原定的合作框架,因此作为补偿措施,创始团队选择了低价转让股权给API。

尽管如此,这样的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市场的疑虑。旷视科技IPO屡屡受挫,恐怕与低价转股行为有关。

03

面临伦理道德挑战,数据合规遭上交所问询

作为一家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初创公司,旷视科技的业务发展与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紧密相关。随着公司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伦理道德审查和社会责任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数据合规成为旷视科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此前,在上交所的问询函中,也特别提出要求旷视科技详细解释数据采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对此,旷视科技在回应中强调,公司始终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了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例如,在进行人脸识别等服务时,会明确告知用户目的并获取同意;同时,还通过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风险。

旷视科技的这份声明,并未能完全打消公众的疑虑,原因是公司多次因人脸识别服务涉及到道德伦理风险被舆论关注,但始终未拿出让公众信服的答案。

2019年9月,一段人工智能监控学生在课堂上一举一动的技术展示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在视频内,由旷视科技出品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通过摄像头实时识别学生玩手机、睡觉、听讲等具体行为。这种能够实现对学生“精准监控”的技术一经曝光,就激起了强烈的争议,而南京市某高校即将试水采用该公司人脸识别技术的消息,更是放大了相关争议。尽管旷视科技和涉事学校都进行了辟谣,称仅是概念性的技术展示,并未落地应用。但时至今日,谈到类似的话题,市场依旧会回忆起这段AI令人不安的往事。

2020年9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公开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

虽然随后蚂蚁集团、旷视科技、李开复等涉事方均进行了澄清辟谣,但依旧在市场上引发了针对人脸服务数据安全性以及隐私保护等话题的讨论和质疑。

2020年底,曾有人戴头盔看房,为的就是绕过售楼处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希望能借此避开被擅自抓拍人脸照片的行为。彼时,该售楼处使用的摄像头正是来自旷视科技。

这一系列舆论事件,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近年来,国内外都发生过多起因数据泄露而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甚至面临巨额罚款的事例,也无疑为所有依赖大数据运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伴随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如何平衡好技术创新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是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所有高科技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于高速发展中的旷视科技而言,此时撤回IPO未必是坏事,也可能带来一个难得的机会,去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次调整,旷视科技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更为稳健的发展路径,从而为长远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声明:毕读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