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7岁的刘源来到山西参加劳动活动。
刚来这里的时候,在北京长大的刘源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不习惯,尤其是饮食与生活习惯方面。
不过,山西的老乡们都非常乐意帮助这个还没成年的孩子。他们关心他,帮助他。
感受到山西人民的质朴与善良的刘源,心里暖暖的。
很快,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刘源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算账、记账、简单的扎针号脉等。
1975年,刘源从山西回到北京,在北京起重机厂当工人,自食其力。
虽然参加了工作,但刘源没有放弃学习,在这里,他自学完成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刘源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就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后,将重心放到了科技与教育工作上。因为他明白人才与科技对国家的重要性。
这年,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任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经过调查发现,按照当时大学招收学生的方针,大学生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生们的文化基础相差甚远,教学也无法顺利开展。
科教座谈会召开期间,刘道玉将这个问题告诉了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先生。查全性先生觉得,恢复高考是一件大事,他决定在大会上,当着邓小平的面,将这个问题提出来。
邓小平听到查全性的发言后,立即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高考从今年开始!”
随后,邓小平还对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做了批改。
他觉得那些条件太过繁琐,全部划掉后,邓小平重新起草了一段。
关于政审,邓小平觉得主要看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只要本人表现好,就可以择优录取。
这年8月21日早上,北京街头传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刘源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不已,马上报名准备参加高考。
但是,刘源在认真备考的同时,一直没有等到自己的准考证。后来他才得知自己的报名被退回,理由是超龄。
刘源不愿意就这样失去这次机会,于是,他决定给邓小平写一封信。
信中,刘源还像以前一样称呼邓小平为小平叔叔,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加高考的愿望,并表明自己的想法:
考分不够,不怨;不能报考,不怨。
写完信后,刘源小心翼翼的将信装进信封,写上邓小平的名字,贴上邮票,在自己住处附近找了一个邮筒,投了进去。
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刘源不知道自己会等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刘源无疑是幸运的,他的信被一级一级传递上去,最终出现在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
邓小平看过后批示:准予参加考试。
在考试的前一周,刘源终于拿到了准考证。那一刻,他激动不已。
最终,刘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他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转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