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王启 记者张允铎)近日,西安市浐灞第十九小学综合组教师读书分享活动如期进行,王启老师分享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寻内心世界的奥秘与自我救赎之路。它不仅是一个关于蛤蟆先生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情绪与内心挣扎的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的蛤蟆先生原本是活泼外向的,但突然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自我否定中,不得不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过与心理医生苍鹭的一次次对话,我们仿佛也跟着蛤蟆先生一同剖析自己的内心,逐渐揭开了情绪背后隐藏的童年经历、家庭关系以及自我认知模式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这是一种基于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当人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会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情感反应,比如恐惧、依赖、任性。例如,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像小孩一样哭泣或者退缩,等待别人来帮助自己解决。书中蛤蟆先生在面对一些困难和压力时,会展现出无助、弱小的情绪,这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体现。它还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的情绪是自发的,像孩子天然的快乐、愤怒等;适应型儿童则是在童年环境中为了应对父母或者外界压力而形成的顺从、讨好等行为方式。

2这种状态是指一个人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或者他人。这可能表现为严厉的批评、指责,就如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也可能是过度保护,总是担心他人不能照顾好自己。书中提到,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用父母式的口吻去评价事物,或者用父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比如,总是念叨“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这就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也分为挑剔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挑剔型父母侧重于批评指责,而养育型父母侧重于关怀照顾,但都是模仿父母行为的模式。

3成人自我状态是一种理性的、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且独立思考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当下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就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能够权衡利弊,不被情绪或者过去的模式所左右。例如,在做重要决策时,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会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而不是被恐惧(儿童自我状态)或者偏见(父母自我状态)影响。这是书中比较提倡的一种自我状态,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