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联合策划的《公仆走进直播间》“向群众汇报——2024委办局长年终访谈”第三期节目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带领各相关处室负责人就群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就明年的工作谈了思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饭碗”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愿景。在天津市今年的20项民心工程中,“就业”置于民心工程之首。“今年以来,我们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坚持稳存量、扩容量同向发力,保重点、优服务同频共振,1至11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同比增长4.3%,已经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目标。”沈超介绍,“从调查失业率来看,10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前10个月均值同比回落0.21个百分点,全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今年,我们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4万人次,认定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5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7家、企业培训中心514家,全市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11.5万人次,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2.45万人次。另一方面,持续打造‘想就业、找人社’就业公共服务品牌,累计举办招聘活动2706场,同比增加20.91%,其中网上直播带岗317场,同比增加14.86%。全市共建成线下零工市场22家,累计服务求职人员7.1万人次。”沈超介绍。
街道社区是就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米”,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既是对新时代就业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人社部门开展工作的目标方向。今年9月,在中山门街道建设了全市首家示范性街道就业驿站,方便群众“家门口”求职,实现快就业。“驿站运营至今,组织招聘活动、职业指导、直播带岗、访企探岗、站校联动等近30场,开发就业岗位100余个,服务居民500余人次。”沈超介绍,未来将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市,推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形成全市上下贯通、业务联动、数据通融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新格局,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才是第一资源。截至目前,“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50万人,平均年龄31.8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70%,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业人员占比26%。
今年,市人社局积极探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天开高教科创园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并开展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据介绍,天开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聚,按照现行规定来讲,大多达不到博士后设站标准,对人才吸引力不强。首先,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市人社局积极争取,以天开高教科创园管委会为申报主体,将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区域纳入总站范围,为两翼及多点位企业设站提供支持,首次打破原有设站的限制。其次,改革了现有管理模式,即园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可根据需要,随时向天开高教科创园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运营部门提出设立分站的申请,市人社局组织专家评估,快速审核报备,并及时指导企业尽快开展博士后招收培养工作。
据介绍,未来,我市将继续升级优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实施重点人才引进项目,加大海内外人才集聚力度;加快天开海归小镇、天开高教科创园留创园、中电科留创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专项,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发挥竞赛引领作用,建立技能人才库,做好竞赛成果转化,推动“产、教、赛、培”融合,为全市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聚焦人民群众更加便捷、更加精准就业需求,补齐就业公共服务短板,组织实施天津市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行动,在全市街道(乡镇)等建设100家以上规范的就业驿站,构建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沈超介绍,“同时,聚焦站点周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近便捷就业服务需求,组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需求摸排、就业岗位归集、就业供需匹配等多样化就业公共服务,推动就业服务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发展,让群众们少跑腿、早上岗、好就业。”(记者廖晨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