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夜幕低垂,寒风刺骨,铁蹄声渐近,沙尘四起。远处,几道身影如鬼魅般逼近,沉默而迅猛。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某个指挥官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至关重要的决定——他让手下拿起一把日本刀,顶在阵前。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为了激励士气,还是另有深意?它是否真能阻止那股强大的骑兵冲击?当马步芳的骑兵如猛虎下山般扑来,我们的营长能否凭这份看似荒唐的决策,一举击败马家军的铁骑?
答案,或许超乎想象,但正是这个瞬间的选择,决定了战局的走向,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1949年6月,马步芳的爱子马继援带领3万多骑兵,向西安的门户——咸阳汹汹而来。而我军在咸阳,却仅仅只有一个师——61军181师。而这个181师正是我们所熟悉的“皮旅”,在中原突围中,这支部队的表现极其优异。
如今敌众我寡,对手更是与我军有着血海深仇的劲敌——马家军,形势十分严峻。若咸阳有失,我军刚刚解放的西安就有可能不保。然而幸运的是,181师也不是好惹的。为了抵挡马家军,181师祭出了一个“奇阵”。
一、马家军强悍的秘密
马家军是一支源自于清末回民起义的军阀部队。到了民国时期,悍匪马步芳掌控了青海马家军的大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青海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便与临近的马步芳部发生了多场战斗。而这些战斗,曾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失利和伤痛。
从装备上来看,马家军即使在国军之中也属三流。青海地瘠民贫,马步芳即使再搜刮,也难以捞出什么油水,更别说更新部队装备了。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才给马家军补充了一点美式装备,但也无法改变马家军装备低劣的现状。
例如作为马家军王牌的82师,在其鼎盛时期也才拥有20多门炮,分为57毫米战防炮、75毫米山炮、105毫米榴弹炮三大种类。82毫米这种团、营级的火炮,在马家军队伍里居然是师属火炮,其火力之贫弱,是可见一斑的。
马步芳最引以为豪的特务营,其装备依然是军阀混战时期的老三样,马步枪、驳壳枪和一把大刀。即使到了最后,也没有换上火力更猛的冲锋枪。
那么马家军为何会给我军带来如此之大的威胁呢?
首先马家军是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封建军队,其高层骨干都是马氏亲族,互相联姻。即使后来包装了现代的政治编制形式,但实际上仍然是封建军阀那一套。马家军全军上下只知马步芳与马家,乃是有军无国。
在战场上,马家军的官兵又极度凶悍和顽强,其内聚力和战斗精神很大程度弥补了装备上的缺陷。和其他国民党军相比,马家军的官兵经常死战不退、韧性极强。在其部队身后,还有手持机枪和大刀的督战队,不听命令而后退者格杀勿论。这一点和日军有些类似。因此彭德怀就曾说:“要像打鬼子一样打青马。”
除了团结和凶狠之外,马家军还有一大法宝,那就是他们的骑兵。青海省盛产马匹,当地居民也多会骑马。因此马步芳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
在马家军鼎盛时期,其骑兵就占了5个旅的编制,一共统辖9个团,员额7160人;其中他们的两个手枪团和一个宪兵团也是骑兵,共5400人。加上传令兵、执法队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部队,参战骑兵共13000余人。除此之外,马家军的一些步兵部队也是配备有马匹的,他们一般来说都是利用战马赶路。到了战场后,就成为了下马步兵。
根据测算,马家军参战的马匹当在2万人以上。
有人就要问了,在冷兵器时代,兼具速度和冲击力的骑兵的确是战场上的王者。但在热兵器时代,骑兵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当马克沁重机枪被发明后,骑兵更是如同活靶子一般地存在。又如何能对我军造成如此大的威胁呢?
二、我军曾在马家军面前吃了大亏
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军的装备甚至比马家军还要低劣。要对付骑兵,必须要用大量的自动火器,再不济也应该拥有大量的枪械以及足够的弹药。而在红军时期,我军甚至都难以保证人手一支枪,更别说充足的子弹了。
1936年,红军曾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血战。而这一次,我军充分感受到了马家军的强大与可怖。
马家军作战,以集团性的骑兵冲击为法宝,他们经常以数十乃至上百名骑兵为一个集群,挥舞着马刀,对我军进行集团式的冲击。而我军稀疏的火力,根本无法阻止敌人的冲击。只消一两轮冲击,我军的阵线就可能被冲垮。而阵型一旦被冲垮,就意味着一场屠杀。
我军一向以强大的机动性为豪,然而在河西走廊,我军却打得极为被动。这是因为马家军的骑兵比我军还要快。我军号称铁脚板,在强行军的状态下,一个小时最多走10里。我军累死累活走了一晚上,马家军骑着马仅用2个小时就能赶上。我军走了一夜路,本想在村庄里休息一下。然而马家军却丝毫不给机会,经常趁我军最疲劳的时候发动进攻。
红三十军第八十八 师政委郑维山回忆说:在倪家营子战斗中, “一开始敌人就集中 兵力、火力向我们进攻, 那真是人叫马嘶, 弹雨如潮。 冲锋的敌 人像潮水一样, 一波刚被击退, 另一波又冲上来” 。 “连续血战 20余天, 我们究竟打退敌人多少次冲锋, 已经记不清楚了, 只记 得曾在一天内我们往返冲杀过 12 次。”
因此在战场上,我军打胜了,无法追击敌人、扩大战果;如果失利了,那对不起,我军也无法逃离敌人的追击。马家军在追击时,特别善于使用两翼包抄的战术。一次包抄不成就包抄两次。利用速度优势,一点一点地将我军包围,最终一口吃掉。
徐向前曾说:
“敌人骑兵多, 运动快”, “瞬间蜂拥而至, 倏忽一啸而去”;要“消灭 (敌人)一个骑兵, (红军)往往要付出两三个人的伤亡代价 。敌人败阵后一溜烟就跑掉, 我们干瞪眼。”
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军在河西走廊遭遇了重大挫败。
抗战开始后,马家军再次给我军带来了重创。在淮北战场,彭雪枫所率领的新四军一面要抗日,另一面还要面对另一个“抗日武装”——马家军骑兵第八师的摩擦和挤压。马家军仗着自己的是骑兵,在我根据地里四处横行、烧杀抢掠,使我军遭受极大损失,最后,上级不得不决定四师退出津浦路西根据地,撤到津浦路东皖东北洪泽湖一带进行休整。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马步芳又成为彭德怀所领导的西北解放军的主要对手。在会谈中,彭德怀一针见血地说道:“西北的问题, 我看主要对手是胡宗南和‘二马’(指马步芳、马鸿逵),而胡和马又有区别。
彭德怀认为,马家军多为骑兵,我军战士又缺乏应对骑兵的作战经验。在彭德怀看来,能否战胜和歼灭“”。是我军取得西北战场胜利的关键因素。
但要战胜马家军又谈何容易?这是因为西北解放军也面临着此前红军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装备低劣、人数不占优势。一开始,彭德怀手上只有2万军队,枪械不足、弹药也不够。因此在战场上,西北解放军很难抵挡马家军骑兵的冲击。
1947年5月,西野第二纵队和马家军整编第八旅在合水打了一仗。当时我军的两个团按照以前的战法,凭刺刀手榴弹逼近敌人的外壕前沿。谁知狡猾的马家军早有埋伏,当我军攻击部队端着刺刀冲到近前时,敌骑突然从隐蔽处杀出。我军立足未稳,马家军刀法纯熟,我军两个团很快被打残,被迫退出了战场。
我军虽然吃了亏,但并没有气馁。王震命独四旅出其不意地插到敌后,端起退路,将一支马家军的骑兵围困在当中。如果是一般的国民党部队,恐怕早就投降了。我军战士死死地抱住马头或揪住马尾巴,高喊“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
但是这些马上屠夫却毫不犹豫地手起刀落,我军又伤亡一部分。马家军骑兵趁机调转马头,杀出了重围。在合水交锋中,我军吃了大亏,这是彭德怀所始料未及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