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开幕的2024科创大会上,徐汇区启动"科创绣带"系列项目,宣告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在徐汇落地。这些项目包括,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营养健康所的营养健康谷、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及徐汇创新研究院、大模型语料"超级工厂"、央视总台国重实验室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体育技战术分析系统、中国工商银行的上海首批科创分中心支行等。

6个合作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产业,涉及高校、院所、企业、银行等不同创新主体,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将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进一步提升徐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去年的科创大会上,徐汇亮出了最具标志性的"科创绣带"品牌。一年来,徐汇持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断夯实成果转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形成"1中心—6街区—N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徐汇持续服务"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五大创新资源,深化协同创新。2021年以来,先后与交大、复旦上医、港科大、中科院系统、中山医院、核工院等10余所顶尖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关系,陆续启动3批院地合作项目,成功促成区域三甲医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全方位服务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助推浦江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实验室,围绕其建设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带动顶尖企业和科研机构布局徐汇。尤其是,上海创智学院、上海浦芯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顶尖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战略节点先后落地徐汇,区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在优化科创空间布局方面,徐汇规划建设西岸大模型创新生态街区、环交大人工智能科创街区、枫林生命健康科创街区等6个科创街区,最大程度集聚科创资源、激活科创要素、塑造创新生态;围绕上海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各街区差异化选择并锚定产业主攻方向,发掘复旦上医、交通大学、华东理工、中山医院等高校院所,发挥区域内创新极核和人才密度优势,建立完善区校、院地融合机制,打造从原创成果到产业化开发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以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科创街区建设工作,布局奇绩创坛校友中心、模速空间、人形机器人等16家高质量孵化器,涉及国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规划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以国际一流孵化人才为牵引,促进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入孵企业超220家,建成(合作)一批各类技术平台,有力畅通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路径。

在建设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方面,徐汇成立徐汇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区级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资源,打造为服务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等创新主体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和链接外部资源要素的核心枢纽。中心紧密围绕成果供给、概念验证、创新孵化等五大服务功能,全覆盖走访中科院有机所、脑智中心、复旦上医、交大等区域内重点高校院所和重大平台,建立个性化的成果对接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挖掘和储备创新端科技成果,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人才库,筛选一批高价值专利,累计已挖掘储备项目近200个。构建成果转化区域创新平台,开展"智汇科技 创新领航"品牌路演活动,推动项目、初创企业与孵化器、社会资本、产业资源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将储备的高质量转化项目与孵化器对接共享,实现优质项目与孵化器、资本、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时,更新《徐汇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操作指导规程》2.0版本,指导区域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运营提效。

徐汇还设立了上海市首个区级注册资本超百亿的国资创投平台——徐汇资本,与国家级大基金、高校母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激励引导资本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目前,全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00余家,2023年,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超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20%;吸引集聚生命健康类企业超过2700家,包括默沙东、强生、津村、费森尤斯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上海医药、济民可信等国内龙头企业。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