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这是中国解放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驻扎在北平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最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率领25万守军,按照此前达成的《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陆续撤出了北平市区,并且接受了解放军的收编。
自此以后,傅作义个人也完成了从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到新中国领导人之一的角色转变。
可以说,北平的和平解放,既使北平这座千年古城免受战火的荼毒,也使得北平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傅作义
然而,但凡了解当时北平情况的人都应该清楚,北平的和平解放绝非几轮谈判就可以决定,因为当时傅作义虽然是“剿总”司令,但是这二十多万守军并不全听傅作义的指挥。
据悉,当傅作义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接受和平解放协议时,驻守在北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提出反对意见的大有人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李文和石觉两位将领。
李文
要知道,李文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石觉是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两人都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二人在解放战争后期之所以能够留在北平,正是肩负着监督、制衡傅作义的重要任务。
石觉
而且当时北平国民党部队的情况是,傅作义虽然是总司令,但是他手下的四个兵团中,只有第十一兵团的司令孙兰峰是当年和他一起出来的绥远军。
孙兰峰
其余的第四、第九、第十七兵团,都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其中第四兵团的司令就是李文,第九兵团的司令便是石觉,第十七兵团的司令候镜如同样是黄埔一期。
因此,当傅作义提出接受和平解放北平协议时,第四兵团的李文、第九兵团的石觉,带头不同意,而候镜如虽然是黄埔出身,但是由于其早年参加共产党,所以是支持起义的。
反倒是傅作义的嫡系孙兰峰,却不同意傅作义起义,反而是到了1949年的9月,跟着绥远的省主席董其武一起发动的起义。
那么,可能不少人会问,为何当时傅作义起义时,李文和石觉不造反呢?
实际上,不是李文和石觉不想反抗,而是傅作义在此之前已经做足了准备。
首先,为了保证北平能够和平解放,傅作义早就在1948年12月,就将华北“剿总”司令部从原来北平的西郊,迁到了北平城中,并且把司令部周边的驻扎部队,都换成了自己的绥远嫡系。
为了确保届时不出现兵乱,傅作义还在对面的景山上布置了一个野炮团,以便形成犄角之势,可以随时支援。
另外,在和平解放之前,傅作义还对北平的守军防区进行了调整,将李文、石觉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调到了城外,北平城内则由傅作义的嫡系部队控制。
当时的中央军,分别被傅作义部署到了城北、城南和城东三个方向,城西都留给了傅作义自己的嫡系。
而且当时北平的情况是,解放军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压境,此时如果李文和石觉想要负隅顽抗,那么就要面对内外夹击,结果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有消息说,傅作义在接受和平解放之前,还控制住了中央守军将领的家属,当然是以保护的名义,但实际上是作为要挟。
除此之外,傅作义还给不同意和平解放的中央军将领做足了思想工作,尤其是李文和石觉,傅作义答应派飞机把他们送到南京。
要知道,当时的北平机场完全被傅作义控制,如果他不松口,李文、石觉是无法离开北平的。
当然,傅作义之所以提出可以把李文、石觉等人安全送走,也是为了北平能够顺利地和平解放,毕竟只要把这些将领送走,剩下的部队就群龙无首,和平解放也就没了阻力。
除此之外,傅作义之所以放走李文、石觉等人,也是想做个顺水人情,给蒋介石一个面子。
据说,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给傅作义发来电报,表示理解傅作义接受收编,毕竟是形势所迫,但是希望傅作义把少校以上的军官以及必要的武器送回南京。
当时傅作义看在和蒋介石多年的情分上,佯装同意,实际上通知了解放军,配合在机场拦截运输机,这样蒋介石也无可奈何。
除此之外,傅作义还安抚了普通官兵,给这些官兵发放慰问金,每人至少得到一块大洋,甚至还给官兵的家属发放了物资。
正是在傅作义的软硬兼施下,李文和石觉即便是不同意接受收编,也无可奈何。
那么,二人的结局又如何呢?
实际上,对于李文和石觉来说,其处境十分尴尬,因为本人虽然回到了南京,但是几十万中央军的部队却丢在了北平,最终被解放军收编,所以回到南京后的二人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
尤其是李文,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蒋介石就要求李文挥军南下,但是李文贪恋北平的奢靡生活,坚持留在北平,这让蒋介石十分不满,虽然后来李文又去西北地区辅佐胡宗南,但后来胡宗南兵败后,李文却选择了投诚。
而投诚后的李文也不老实,没过多久又跑到了香港,此时蒋介石已经败退台湾,后来好不容易得到蒋介石的同意,李文才来到了台湾,但此后十数年,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最终只能抑郁而终。
石觉则不同,回到南京后,石觉继续在东南地区抵抗解放军,后来还把这十几万的军队带回了台湾,这让蒋介石感到十分欣慰。
后来,石觉陆续担任了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联合勤务总司令等重要职务,1986年在台北病逝。
回顾北平的和平解放,虽然各方势力曾有过激烈的角逐,但是和平终究是大势所趋,傅作义看透了这一点,因此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而李文和石觉却执迷不悟,最终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信息来源:
解放北平的三次和谈 2019年01月15日07:57 北京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