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据相关媒体报道,新一轮巴以冲突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一直没有停止。
截止到目前,已经陆续向以方输送了超5万吨武器和其他装备。
得到美国援助的以色列,在26日袭击了加沙城东部,造成了7人死亡。
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对约旦河西岸的城市发动了无人机袭击,造成数人死亡。
就在以色列执着于进攻时,以色列学者悲观的认为:
以色列的做法正在把自己推向深渊,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国家,有可能是美国。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坚定地支持以色列的种种行为,甚至在大多数国家指责以色列时,美国都没有改变立场。
那么以色列学者为什么认为美国会屠杀以色列人,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以色列建国之路
几千年前,犹太人曾拥有过自己的土地,但因为战争原因,被迫走上流浪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开始想得到属于自己的领地。
这一愿望慢慢得到了更多犹太人的认可,但在主流观点中,没人认同犹太人的想法。
1912年,后来就任的犹太裔美国大法官布兰迪斯加入犹太复国组织,关于建立犹太国家的念头,被更多犹太人接受。
在1917年,英国内阁通过了《贝尔福宣言》,表示愿意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
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并不多,只能算少数民族,不足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但是这条宣言公布后,其它地区的犹太人开始考虑移居到巴勒斯坦。
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布在各国的犹太人,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拉拢的对象。
在英国明确支持犹太人复国后,身在德国的犹太人开始破坏国内经济。
由于犹太人已经渗透到德国各行各业,所以这次影响意义非凡,直接导致德国经济动荡,也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投降。
从表面上看,一战是西方强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体现。
而在这场战争中,人们看到了更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可以依靠经济改变战局的犹太人。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多次表达了对欧洲犹太人的同情,并默认了英国发布的《贝尔福宣言》。
这意味着美国也开始支持犹太复国。
1922年,美国直接发布《河鱼决议》,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
这一主张如同深水炸弹般激起国际热议,舆论也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倒向犹太人。
二战期间,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让这个民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同情。
这种悲惨的背景下,西方的舆论持续借此渲染犹太人的不幸命运,同时频繁报道德国的残忍形象,无形中将犹太人的命运与人性结合在一起。
二战结束后,战争余波慢慢消退,犹太复国的诉求被更多人重视。
于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联合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讨论。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同意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
这也意味着,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土地被强行划给犹太人。
此时已经有大量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定居,但是在联合国的决议敲定时,犹太人的数量依然比阿拉伯人少。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犹太人占巴勒斯坦地区少数的人口,却分到了57%的土地,这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
于是,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展开进攻。
起初,阿拉伯国家牢牢占据上风,随着局势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叫停了这场争端。
以色列趁停战期间,向西方国家购买大量先进武器,随后主动发起进攻,最终赢得了战争的的胜利。
在这次战争中,暴露出阿拉伯国家因为利益关系而结构松散的弊端,也侧面证明了以色列与西方国家非比寻常的关系。
1956年,埃及总统多次表示,要将本该属于自己国家的苏伊士运河收回。
这一态度引来殖民者英国和法国的不满。
在世界民族大解放的趋势下,英法组成联军,再拉上以色列,一起挑起了战争。
这场冲突中,美国没有站在以色列一边,而是作为联合国代表,迫使以色列撤军。
经过多方协商,苏伊士运河回到埃及手中,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骤然降低。
而以色列则在这场冲突中,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中东各国为之忌惮。
在当时,美国主要向以色列提供粮食。
到了60年代,巴勒斯坦法塔赫壮大,新一轮中东危机爆发。
此时美国发现了商机,开始向以色列出售军事武器,其中就包括非常热门的MIM-23鹰式导弹。
决定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
他是第一个提出美以军事同盟的美国总统,也否决了很多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
美-以关系与新一轮巴以冲突
根据《中国青年报》资料,自联合国成立到2008年,美国一共否决了30多起与以色列相关的提案。
可见美国对于以色列的态度,绝对不是一般的外交关系。
比如1948年,阿拉伯人首次进攻以色列时,以总统穷得口袋里只有15美元。
但到美国进行一次募捐,却带回来了7500万美元。
如此庞大的捐款,能够说明美国国内对以色列的态度。
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和以色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第二年,以色列立即袭击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后来联合国亲自下场,才停止了一场一边倒的轰炸。
为了让以色列在中东的分量更足,美国与以色列共同成立了政治小组。
双方还经常进行军事演习,甚至美国在中东部署的军事力量,也可以在特殊时期交由以色列调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与黄金、石油等挂钩,美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美元霸权更进一步。
而在对待以色列的关系上,美国可谓是十分尽心尽力。
它先把以色列变为“主要非北约盟国”,又签订协议,承诺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援助,继而再次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两国的关税都取消了。
但备受照顾的以色列,却并没有因为美国的援助而处处顺着美国的意愿。
比如在1982年,以色列拒绝了里根提出的和平计划。
美国并没有因此疏远对方,而是一如既往地偏袒以色列。
那么一向无利不起早的美国,怎么会对以色列这么好?
巴以冲突与美国反犹
犹太人为美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至于在很多方面,美国必须正视他们的需求。
1930年,约1/4的纽约居民是犹太人。
这个比例或许不是很大,但是这些人所从事的行业是十分重要的。
有55%的内科医生是犹太人,有64%的牙医是犹太人,有65%的律师是犹太人。
这三种职业均属于精英阶级,赚钱多而且很受人尊敬,甚至有的人还有一定号召力。
从这点来看,犹太人绝对是美国各种族中,非常值得拉拢的一个。
比如彭博集团创始人布隆伯格就三次出任纽约市长,甚至还参加过总统竞选。
作为犹太裔美国人,他曾经明确表示支持以色列进攻加沙。
彭博集团在2012年被评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类服务平台,是控制着媒体舆论的一条重要渠道。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创始人也是犹太人。
在其他方面,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也是超然的。
比如电影娱乐行业中,有60%的文学、戏剧、音乐从业者是犹太人。
值得注意的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犹太裔美国人。
另外华纳、派拉蒙、米高梅等电影公司的创建者也是犹太人。
从这点来看,犹太人控制的产业,是美国非常赚钱且极为容易引导舆论的一类。
如果犹太群体决心制造某些舆论,大多数美国民众是无法辨别真假的。
截止到2023年,美国境内的犹太人只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从比例上看,数量并不多。
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区区两个百分点的人,居然掌握着美国70%以上的资产,这是其他族裔美国人完全不能比拟的。
由此,美国不但不能消灭犹太资本,甚至要极力拉拢对方,避免其做出对美国不利的事。
当然,即使犹太人的影响力很大,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他们。
在2008年前后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有17%的美国人明确表示讨厌犹太人,这些人既包括拉丁裔和黑人,也有极右翼派的白人。
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导致双方迅速陷入火拼,由此拉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序幕。
由于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轰炸已超出防卫,甚至还专门轰炸了学校和医院,所以外界起初对以色列的同情很快转变为愤怒。
面对国际的怒火,以色列依旧我行我素,这让美国十分难堪。
2023年12月12日,拜登曾隐晦的表示:
巴以冲突之初,大多数人是支持以色列的。但由于以色列的无差别攻击,他们正在慢慢失去人们的支持。
联合国下辖的国际法院表示,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土地的事情,是违反国际法的。
面对联合国的指责,以色列直接在联合国大会上撕毁《联合国宪章》。
刚刚辞去职务的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更是轻蔑的说:联合国总部应该消失。
一位犹太裔的国际问题学者表示,以色列是美国的负担,但因为犹太游说集团的存在,让美国没有百分百的自主选择权。
犹太游说集团是指服务于犹太利益的广泛群体,他们在尼克松时期已经颇具规模,并起到重要作用。
为此,尼克松还专门发表过讲话,陈述自己对犹太游说集团的看法。
并乐观的表示,犹太游说集团为以色列争取利益,同时他们也为美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犹太游说集团的影响力其实比现在小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开始影响到美国的方方面面。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期间,犹太游说集团甚至试图控制舆论,阻止美国人了解战争的真相。
事实上他们失败了,还激化了美国民众对犹太人的厌恶和反感。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反犹的道路,正如拜登所说的,以色列正在失去人们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居然出台了“反犹”的相关法案,禁止人们发表有关于反对犹太人的言论。
这说明犹太游说集团已经能影响美国政府的政治倾向了。
因为这件事导致的民间抗议运动层出不穷。
根据美联社统计,从2024年4月中旬到5月2日,至少有35所大学发生了反犹运动,超41起逮捕事件中被捕的学生及相关人士高达2000多人。
其实不只是美国民众对以色列袭击加沙心怀愤怒,就连美国政府也觉得以色列越来越不听话了。
今年1月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表示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言论。
对此,美国很快出面反驳,美方发言人表示,如果不推动巴勒斯坦建国,巴勒斯坦地区是不会迎来和平的。
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美国对以色列最强硬的反驳。
有媒体认为,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意见分歧已经十分明显,如果以色列不改变策略,将会失去美国的支持。
以色列学者甚至悲观的认为,以色列已经引起众怒,一旦事情恶化到彻底无法挽回的地步,是有可能再次上演犹太大屠杀的悲剧。
而执刀的国家需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那很可能是美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