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战役,指挥问题历来是核心和龙头问题。上海战役,由三野部队遂行这没什么问题。但由于战略指挥层面有中央军委,战役领导和指挥层面既有总前委,又有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还有三野前委书记、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粟裕。因此,在具体的领导指挥上,总前委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陈毅还是粟裕指挥?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帅克就此试作分析探讨。

第一,整体指挥链条是什么样的?总前委扮演了什么角色?

研究总前委在上海战役中扮演什么角色,必须先搞清总前委成立的前因后果。总前委这个架构成立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但有意思的是总前委召开的第一次五人全体会议,却是在淮海战役歼灭黄维兵团,决战决胜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召开的,并且会议探讨的主题也不是淮海战役本身问题,而是探讨未来渡江战役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安排,总前委对渡江及其后的上海战役等继续实施指挥。《陈毅传》更是这样明确地写道:“渡江作战以及陈毅曾在抗战胜利后一再提及的‘收京入沪’,还是要由总前委这个无私无畏统一团结的班子来继续指挥。这一着毛泽东是看准了的”。

1949年3月下旬,总前委在蚌埠南郊的孙家圩子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出台了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亲自审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这份纲要提纲携领比较宏观,主要就大的敌情我情,及总体排兵布阵等方面做出了明确。

指挥链条有着特别刚性和分明的内在要求,哪一级指挥干哪一级的事。因为下面毕竟有两大野战军,野战军下面还有兵团和军,总前委的作战纲要明确到这个份上,把握拿捏得是到位和得体的。而从实践上看,无论是在渡江战役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后续郎广战役以及上海战役中,总前委更多地也都是在扮演着总牵头总协调这样一个角色。这一定位,应该说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

第二,陈毅曾给部队下过命令指示,这能算作实际指挥吗?

关于上海战役指挥问题,近年来也有些人认为陈毅参加了具体指挥。持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后,陈毅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不再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是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特别是上海战役的两个重要命令,一个是5月10日的作战命令,一个是5月21日的攻击命令,都有陈毅的署名。加之在战役期间,陈毅还曾给有的军长打过电话。故而,认为陈毅参加了具体的指挥。

实际上这种认识和观点是不够充分的。首先,对一场战役指挥的界定,通常包括战役筹划、战时指挥控制等。上海战役的作战命令和攻击命令,都是由坐阵苏州指挥的粟裕和参谋长张震研究起草的。陈毅和副政委谭震林虽也共同署名,但当时他们一个在丹阳、一个在杭州。他俩的署名实际上是一种挂名,更多体现的是三野大军整体对外下指令的一种象征。

至于在战役期间陈毅给有的军长打电话,要求他们“注意军政全胜,尽量减少上海人民的损失”。这只能算是战场上的指示要求,算不上具体的指挥动作。

实际上,陈毅早在两个月前,就被毛泽东主席内定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而此时的丹阳,有好千人的接管大军云集在此,繁杂的接管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等着陈毅去组织领导。《陈毅传》称,自从陈毅到丹阳起,“便正式进入‘市长’角色”。

陈毅和饶漱石是于5月26日晚抵达上海的。此时,上海战役已基本结束,主要是和守将刘昌义的谈判问题。28日下午2时,陈毅便以上海市首任市长的身份,率领军管会所属军事、政治、财经、文教等各接管委员会的主要干部,走向了市府大厦,正式接管市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战役指挥一直交粟裕负责,这次上海战役有变化吗?

自从1946年10月毛泽东主席明确“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起,粟裕便担纲了华野的主要指挥之责。这一点,无论是陈毅在与不在华野期间,粟裕主要负责战役指挥的核心定位便从没有变过。那么,这次的上海战役,“交粟指挥”有什么变化吗?

答案是一如既往,上海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还是由粟裕来担纲。这一点,我们从上海战役发起前和实施中中央军委、总前委与粟裕的往来电报中可以得到佐证。

战役开始前:5月3日,粟裕和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一起去丹阳,向总前委汇报了攻占和接收上海的设想与部署;5月7日,粟裕和参谋长张震将围攻上海的作战部署呈报给中央军委和总前委;5月10日,发出《第三野战军淞沪战役作战命令》。

战役实施中:5月16日,针对上海战役外围战斗打得惨烈、伤亡较大的实际,粟裕和张震给部队专门发了一道关于攻击永久设防阵地的战术指示;5月21日,下达了对上海的总攻击令;5月25日,据《阵中日记》记载:粟裕一天之内就对9、10两兵团的作战发出3次具体指令。

透过这些电报指令,不难得出,上海战役的具体组织指挥是清楚和明确的。那就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三野前委书记、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粟裕和参谋长张震具体负责指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