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七岁的阎肃跟着父母跌跌撞撞地走在通往重庆的路上。这已经是他们逃难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打日本人进了河北老家,一家人就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北平到天津,再到武汉,最后辗转来到重庆,只盼着能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阎肃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到达重庆后,他们靠着教会的帮助,在市郊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屋,阎肃的父亲在一家商行做些杂活,母亲则在家缝补浆洗。
一天下午,几架日本飞机突然出现在重庆上空,阎肃一家躲进附近的防空洞,惊恐地听着外面传来的爆炸声。等到警报解除,他们回到家中,发现原本简陋的家已被炸成一片废墟,所有的家当都化为乌有。
一位神父建议他们去乡下的一家修道院暂住。那里远离市区,相对安全,而且还能提供食宿。
阎肃的父母在修道院里帮忙做些杂活,而阎肃则被安排在修道院的学校里学习。教书的是一位老秀才,他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懂一些西洋乐理。
阎肃很快适应修道院的生活。他聪明好学,尤其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老秀才发现阎肃不仅嗓音清亮,而且对音律格外敏感,还有着不错的古文功底,便重点培养他。阎肃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认真学习圣经,练习唱诗,课余时间还跟着老秀才学习古文诗词。
老秀才对阎肃寄予厚望,甚至把他视为未来的神父接班人来培养。
两年后,阎肃父亲的境况逐渐好转,他在城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便决定把阎肃接回城里继续上学。
离开修道院后,阎肃进入南开中学学习。此时的阎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也充满憧憬。
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摇摇欲坠,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许多人选择逃离大陆,前往台湾或香港。阎肃的父母也曾劝他离开重庆,去香港投奔亲戚。但阎肃拒绝父母的提议,他坚信共产党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他决定留在重庆,迎接解放。
在等待解放的日子里,阎肃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组织同学们上街游行,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迎接解放军的到来。他还创作了一些歌颂解放军的歌曲和诗歌,在学校和街头进行演出,鼓舞士气,表达对新中国的憧憬。
1953年,阎肃被调入西南军区文工团,起初,阎肃被分配到演员队,他年轻,形象也好,本以为可以一展歌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不久之后,文工团的领导发现阎肃的创作才能,将他调到创作组。这个调动让阎肃感到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有些不情愿。他喜欢唱歌表演,对创作没有太多经验。
阎肃尝试写一些剧本、相声和小品,但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于是,阎肃跟随演出队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一次,他跟随演出队来到空军部队。阎肃看到一群年轻的飞行员正围坐在机场的草地上,他们一边擦拭着飞行头盔,一边抬头望着天空,眼神中充满期待。
阎肃被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他仿佛感受到战士们渴望飞翔的心情,也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那一刻,灵感如同泉涌般涌上心头。阎肃一气呵成地写下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这首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飞行员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蓝天的向往,充满青春的活力和昂扬的斗志。
歌曲一经创作完成,便在部队中广为传唱,引起强烈共鸣,也让阎肃在军旅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在《我爱祖国的蓝天》获得成功之后,阎肃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他尝试创作更大规模的文艺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小说《红岩》,江姐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阎肃,他决定将江姐的故事搬上舞台。
1962年,阎肃利用探亲假,把自己关在家里,开始歌剧《江姐》的剧本创作。仅仅用了18天的时间,他就完成歌剧《江姐》的初稿。
阎肃将剧本交给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审阅。刘亚楼将军对文艺创作非常重视,他仔细阅读剧本,对阎肃的创作给予初步的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为了完善剧本,阎肃深入的实地走访调研。他前往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等地,亲身感受当年的革命环境,收集创作素材。他还拜访《红岩》的作者,以及江姐的亲属,深入了解江姐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磨,《江姐》终于在1964年9月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文工团首演。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江姐的形象深入人心,《绣红旗》、《红梅赞》等经典唱段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歌剧《江姐》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阎肃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1964年10月,毛主席观看完歌剧《江姐》后,对剧组的精彩演出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这部歌剧可以在全国巡演,让更多的人看到。随后,毛主席又主动提出要见见歌剧的作者。
而此时的阎肃,正一个人在外面散步。演出结束后,他感到身心俱疲,便独自一人出来透透气,想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他完全没有想到,毛主席要见他。
当阎肃回到住处时,剧组的工作人员已经急得团团转。他们告诉阎肃毛主席要见他,催促他赶紧换衣服,准备去中南海。阎肃听到这个消息,既兴奋又紧张,甚至有些手足无措。
工作人员不由分说地把阎肃拉进车里,一路风驰电掣地开往中南海。一路上,阎肃的心跳个不停。
车子停在中南海门口,阎肃跟着工作人员走了进去。在一个房间里,他见到了毛主席。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阎肃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局促地站在那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毛主席则笑容满面地走上前来,主动伸出手,和阎肃紧紧地握在一起。
“你就是《江姐》的作者啊,你这小伙子干得不错!”毛主席亲切地对阎肃说道,“这出戏写得好,很感人,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听到毛主席的赞扬,阎肃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简单地向毛主席汇报歌剧的创作过程。毛主席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
临别时,毛主席还送给阎肃一套《毛泽东选集》,鼓励他继续努力创作,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这套《毛选》成为了阎肃最珍贵的礼物,也激励着他一生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