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作为德国工业的代表,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现如今大众却走向了下坡路,12月2日起,德国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波及多个工厂,超过7万名工人走上街头高喊口号,要求工会提高薪酬待遇。
曾经工业领域的庞然大物大众集团,现如今为何发展成了今天的局面?中国网友又为何表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
大众集团的没落
德国大众集团在汽车领域可以说是头部企业之一,它兴起于二战时期,也是在第2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一家工业企业。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大众汽车迅速向全球市场扩张,旗下的车型和品牌也拓展得非常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1983年德国大众集团下的桑塔纳汽车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迅速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国占有非常高的市场保有率。
40年后,德国大众销量却直线下滑,2020年全欧洲德国大众汽车的销量仅有1100余万辆,销售额下滑了24%,2021年又因为芯片问题销量进一步下滑,在2022年跌入了销量的低谷,仅剩830万辆。
现如今,汽车领域已经进入了电动化时代,而德国大众集团还依然坚持着燃油汽车的发展。这也让大众集团的净利润更加的缩水,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大众汽车的净利润较同期相比减少了60%,营业利润更是下跌了2/5,创造了2020年以来的新低。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惨淡。前三季度大众汽车的销量相较同期下滑近10%,三季度的总销量下跌了15%,在市场表现如此低迷的状态下,德国大众集团率先发力,要求工人降薪,并且关闭境内的三个工厂,用于节省开支。
正是这样的政策,引起了德国工人的不满。根据最新消息,德国大众旗下的9个工厂以及各小型的零部件工厂均受到了波及,9万多名员工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罢工,此次罢工对大众集团的生产经营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工厂的生产线不得不全线停工,多款的车型生产也陷入到停滞,近千名员工也聚集在沃尔夫斯堡最大的大众工厂进行抗议,抗议的最直接原因是公司的降本策略。
因为这项计划直接影响工人的时薪,也会影响工人的工作,工会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大众集团的管理层,表示工人不会与管理的失误背锅。
德国大众集团的管理层拒绝了工会提出的节省成本方案,仍坚持降薪10%。这样的做法加剧了工人与大众集团之间的矛盾,第1次双方之间的谈判已破裂。预计在12月9日召开第2轮谈判。
中国工人表示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国网友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中国工人与德国工人之间的待遇差距还是比较大,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工人的工资每月月薪大约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在一二线城市工人的工资也就高个3000元左右。
而德国的最低时薪是13欧元,平均年薪大约在5万欧元左右,因为税收比较高,能够拿到手的平均月收入约在2500欧元到5000欧元之间,但是德国的基础消费很低。
在德国一升的牛奶约1.05欧元,一公斤糖也只要1.49欧元,肉类中的猪肉,一斤的平均价格在5欧元左右,牛肉也只要7欧元左右。这些物品在中国的价格,一般都要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如果与工资相比,整体来说还是德国工人的生活幸福程度更高。
再加上近两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的不好,经济发展偏低迷,不少工人更是遭遇到的失业危机,大多数有工作的工人也都是生活在基础的温饱线上。
除此之外,德国工人在假期和基础保障方面要比中国工人有优势,德国人平均一年的假期有178天,而且都是带薪的,而中国工人工作满20年可能才有20天的带薪年假。
基础生活方面,德国也是采用鼓励和补贴的方式,比如说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时期都是免费的,一些公立的大学也是免费的,德国还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任何疾病都不需要本人支出。
在中国,医保只负责大部分的疾病报销,报销比例最多90%,其余的仍需要个人支出,一些非参保的治疗费用,需要全部个人支出,综合来看德国工人的待遇要比中国工人的待遇高出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工人会提出这样的声音了。
德国工业的衰落
大众汽车集团的没落可以说是德国工业的一个缩影,也就意味着德国工业4.0计划全面崩盘。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按照计划,德国将依据高知名度的工业品牌和高质量的工业基础,推动德国制造、德国产品走向世界。
但是事与愿违,德国近两年的工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倒退期,初创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下降的幅度还远超整体水平。根据德国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发表的报告来看,2023年全年德国共有17万余家企业倒闭,其中有10%以上的企业都是因破产导致。
不少德国企业家纷纷表示,德国工业的寒冬已经到来。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动荡,德国在生产资料的获取方面成本已经大大增加,特别是俄乌战争爆发的冲突,已经无法获得低价的生产能源。
比如天然气、石油等,这也就造成了德国工业产品成本提高,而价格又不能过分提高。导致大量企业处于低盈利状态下运行,一旦遭遇到其他市场和企业的冲击,那么这些企业的生存性就非常的低,很有可能会破产倒闭。
再加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直接影响,不少欧洲的企业都在考虑将资产转移至美国境内,而德国政府又整体偏向软弱,不像法国那样,愿意与美国正面硬刚,在内忧外患的影响下,德国的工业也就走向了下坡路。
个人观点
面对工业的落幕和汽车行业的危机,欧盟也是做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在2035年开始要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通过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案等。这些做法都是在推动欧洲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发展,减少外来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其实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现实且不利于欧洲电动汽车的发展,根据欧盟运输与环境组织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中中国占20%,2024年比例提高至25%,可以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是非常大的。
所以无论是德国工业还是大众集团的发展,都需要在一个开放和更加包容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虽然面对着非常多的挑战,但是走出中国走向海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直面国外市场对自主品牌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塑造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打响中国自产汽车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就是要做质量上乘,功能优势强大的电动汽车,与欧洲的汽车对比起来更有优势。
此外,中国汽车在服务上仍然需要成体系化,不少欧洲的业内人士反映中国汽车在服务上存在短板,在配套服务和物流配送方面非常的滞后。
这就需要中国车企去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提高充电站的覆盖率、问题反映的响应速度、汽车维保售后质量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欧洲市场中获得不错的口碑。
最后中国车企还应在供应链方面加大供给,扩大供应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适配各个地区的供应厂商,从而降低依赖性,也能够让供应链具备弹性。同时还应加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加强与欧洲企业的合作。
电动汽车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蓝海,也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中国自主的电车品牌,还是大众汽车集团,都有需要双方学习共促的方面,只有摒弃贸易壁垒,积极的携手合作,才是未来长久发展的大计。
对于大众集团而言,工人诉求与工厂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坐下来冷静的去谈,要最大化的保障工人之间的利益,同时还要在企业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上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降本,另一方面还要增效。
结语
开放合作是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增长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德国还是大众汽车集团,都可以乘着中国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强汽车领域的双边合作,在绿色和数字经济转型过程中蓬勃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