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峇(bā)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在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开幕。这是“峇峇娘惹”文化首次以展览的形式与洛阳市民见面。
此次展览由洛阳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共展出精美文物120余件(套),包含珠饰、刺绣、纺织品、肖像、金银器、瓷器和家具等多个种类,加上丰富的东南亚土生华人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展览多角度呈现了“峇峇娘惹”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独特魅力。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南亚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区域,自15世纪起,移民到东南亚的华人历经数代人的奋斗,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此次展览是“峇峇娘惹”文化第一次在洛阳的博物馆里展出,该展将持续至2025年3月5日。
■ 什么是“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被称为土生华人。
明代,随着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居住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航行到东南亚,与当地各国进行商贸往来,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定居在印尼和马来半岛,与当地社群通婚,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这些早期的中国移民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与当地非华人女性通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峇峇娘惹就是他们所生的后代。其中,男子被称为“峇峇”,主要负责对外参加社会事务;女子被称为“娘惹”,主要管理家中事务。
■ “峇峇娘惹”文化有何特点?
峇峇娘惹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与东南亚定居地的社区紧密交融,最终孕育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融合文化。比如,峇峇娘惹的语言“峇峇话”,混合了闽南语和马来语的词汇和语法,成为一种独特的混合语言。
峇峇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峇峇马来话主要是马六甲峇峇的语言,后因许多人搬迁到新加坡而传播过去。
“峇峇”式马来语是早期“峇峇娘惹”身份认同的独特象征。虽然许多年轻的土生华人已不再讲,但是他们仍在推广语言课程、土生戏剧,以及诗歌等,努力复兴这门语言。峇峇福建话主要是指马来西亚槟城州土生华人的语言,它以闽南语为主,夹杂着马来语和英语中的舶来词汇。
■ “峇峇娘惹”世界的“时尚单品”
可峇雅
可峇雅是一种青年娘惹常穿的服饰,其特点是没有扣子,需要用胸针固定衣襟。可峇雅的形制主要源于马来传统女士上衣,图案以花鸟鱼虫、龙凤呈祥为主,具有中式特点。同时,可峇雅也融入了西式的修饰方法,比如用蕾丝花边点缀。
粉彩开光凤穿牡丹纹盖罐
这件粉彩开光凤穿牡丹纹盖罐,也被称为和合器,和合器是娘惹瓷的一大系列,由盖和罐组成,制作精细。瓷器器壁较薄,盖口很大,和罐比例约为一比一。和合器的盖是主要特色,盖顶有一个把手,将盖倒置便可成一高足大碗。大的用来放置干货糖果,小的用来盛放燕窝、椰浆饭等,象征婚姻幸福圆满。
珠绣鞋
珠绣鞋是用极小的来自欧洲的彩色珠子在鞋面绣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而成,图案大多是花鸟虫鱼,有全包式和露脚趾两种款式,鞋跟也有低跟和高跟两种。
珠绣鞋是娘惹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珠绣鞋是娘惹们必备的技能之一。出嫁时,娘惹会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和公婆精心缝制珠绣鞋,婆家会将其他的珠绣品和珠绣鞋一起放在新房里,展示给亲朋好友看,以此来表明新娘的贤惠能干。
花卉纹爱尔兰方形地毯
“爱尔兰地毯”是这类纺织品的贸易术语,许多峇峇娘惹家庭会使用这种纺织品作为地毯或桌布,它们经常出现在峇峇娘惹夫妇的婚纱照中。(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黄超)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洛阳日报
编辑:王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