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水浒传》中光芒四射的存在。
曾几何时,他是景阳冈上勇斗猛虎的英雄,是十字坡上智斗孙二娘的豪杰,更是鸳鸯楼上快意恩仇的勇士。
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最终落得个断臂残疾、遁入空门、无人问津的凄凉结局。
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武松,最终走向了英雄迟暮的悲剧?
武松
鲁智深和武松的结局
与武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结拜兄弟鲁智深,他们同样是梁山好汉,鲁智深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鲁智深的结局是,他在六和寺听潮圆寂,宋江率领众兄弟前来吊唁,城内官员也前来拈香拜礼,五山十刹的禅师都来诵经忏悔,场面之盛大,哀荣之至极,和武松的冷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距,很可能就和他们各自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鲁智深为人真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是帮助金翠莲父女教训镇关西,还是保护林冲免受迫害,他都展现出了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
鲁智深
同时他对待兄弟也是肝胆相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真诚和付出,可谓是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即使圆寂后,也依然被人铭记。
反观武松,他的行为处事则更多地以利益为导向,他固然有英雄的一面,但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带有某种功利色彩,缺乏鲁智深那样的纯粹和真诚。
而这种功利主义的处世哲学,最终也导致了他的人情淡薄,难以建立真正的兄弟情义,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说到底,鲁智深与武松,一个是真诚付出,一个却是追逐功利,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这也就造成了鲁智深圆寂后受人景仰,而武松晚年凄凉,这或许正是施耐庵想要借此表达的深意。
武松、鲁智深
要知道,真诚与付出,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石,而功利主义,最终只会导致人情的冷漠和自身的孤独。
而要理解武松的悲剧,就必须深入剖析他的性格缺陷,对他最突出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吃人嘴短”。
可以说,这种性格缺陷,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人情冷暖。
十字坡一事,便是武松性格弱点的鲜明体现,他一眼便看出孙二娘的险恶用心,甚至亲身试探,证实了孙二娘的杀机。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是一个真正嫉恶如仇的英雄,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他们绳之以法。
孙二娘、张清
但仅仅因为张青的求情和一顿好酒好菜的招待,武松就轻而易举地放过了这个杀人魔头,甚至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
对于这些,与其说是义气,不如说是“吃人嘴短”的表现。
这种“吃人嘴短”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也让人对他的“嫉恶如仇”产生怀疑。
如果他当时能够秉公执法,不仅能为民除害,也能避免日后孙二娘继续作恶,但他却选择了妥协,这无疑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除了孙二娘,张都监事件,更是把武松“吃人嘴短”的性格缺陷暴露得淋漓尽致。
武松
一开始,他本是为施恩出头,教训了蒋门神,却因为张都监的几句好话和一些赏赐,就轻易地相信了对方,甚至动了为其卖命的念头。
也就是说,他被荣华富贵迷住了双眼,忘记了张都监的险恶用心,最终落入圈套,险些丧命。
这就再次证明,武松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他容易被利益所诱惑,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即使是在和施恩和蒋门神的纠葛中,武松的行为也充满了功利色彩,他并不是为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报答施恩的恩情,为了维护自己在孟州的利益。
武松
还有他和蒋门神的争斗,本质上是黑吃黑,和他所谓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到头来,武松的“吃人嘴短”,让他难以建立真正的兄弟情义。
所以这就会让别人看来,他就只是一个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摆布的打手,而不是可以真心相待的兄弟。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后来的落寞之后,没有人去看他的原因了吧。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的武松也是非常辉煌的。
武松
武松的英雄时代
我们也知道,武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无人问津,他曾一度可是备受瞩目的英雄,他的实力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人生也曾到达过巅峰。
在武松第一次登场时,虽然略显落魄,但宋江却一眼就看出他“身躯凛凛,相貌堂堂”,并预言他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宋江的眼光确实独到,武松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尤其是景阳冈打虎,让武松一战成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武松
随在那之后,不管是杀嫂、孟州牢营,还是二龙山落草,武松都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胆识,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绿林好汉的认可,成为了梁山上的重要人物。
在那个时代,武力是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重要资本,而武松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左右逢源,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这种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认可,却显得格外脆弱,因为一旦失去实力,曾经的荣耀和光环也会随之消失殆尽,这就为武松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武松的英雄时代,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他悲剧的开始,他过于依赖自身的实力,而忽略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
武松
那么在他失去实力之后,曾经的辉煌也变成了过眼云烟,这或许正是施耐庵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深意:真正的英雄,不仅仅要有过人的实力,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而要说武松的人生发生大转变的,应该就是征方腊了吧,在这场战役中,武松不幸断了左臂,他的人生也因此走入了低谷。
断臂后的世态炎凉
征方腊之战,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梁山的破灭。
原本108位的好汉,但在征方腊之后,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就只剩下了二三十位。
而武松,也在这期间断了一臂,这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打虎英雄一下子黯淡无光了。
武松断臂
断臂之后,武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被鲁智深救走,从此远离了战场,也失去了曾经的光环。
宋江在听闻武松断臂之后,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武松已成废人”,语气中充满了惋惜和无奈,和当初在柴进府上见到武松时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征方腊结束后,武松就选择留在六和寺出家。
可悲的是,曾经和他称兄道弟的梁山好汉们,却没有一人前来探望。
即使是宋江,也只是在临别时敷衍地说了几句“任从你心”,便匆匆离去。
武松
这种冷漠的态度,和鲁智深圆寂后众兄弟的悲伤和怀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凸显了武松的悲凉处境。
有人可能会说,鲁智深已死,祭拜他只是举手之劳,而探望武松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要承担照顾他的责任。
但即使是这样,武松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依赖别人,他选择留在六和寺,过着清净的生活,这就足以说明他并不是贪图享受,也并没有害怕孤独。
或许,这个时候的武松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明白了曾经的兄弟情义,大多建立在利益之上,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会被无情地抛弃。
武松
不过我们知道,武松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吃人嘴短”的功利人生,是他悲剧的内在根源。
光是从他饶过孙二娘这件事,就能明显地看出他这一性格缺陷。
因为他过于依赖自身的实力,而忽略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这让他在失去实力后,难以适应新的生活,也难以获得他人的帮助。
他武艺高强,嫉恶如仇,但也“吃人嘴短”,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这种复杂性,使得武松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具悲剧色彩。
武松
而武松和鲁智深的对比,更突出了真诚与付出的重要性,鲁智深为人真诚,待人以诚,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能够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期间,他帮助金翠莲父女,不求回报,他搭救林冲,义无反顾,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而是出于对正义的坚守,这种真正的侠义精神,才是英雄的本质。
但武松则是过于功利,难以建立真正的兄弟情义,最终落得个无人问津的凄凉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这也告诉我们,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有原因可循,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