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州煤电公司增子坊煤矿,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手艺人,她以剪刀为笔,以面团为墨,在平凡的生活中勾勒出不平凡的艺术画卷。她用巧剪理出精气神,用巧手塑出百态情,不仅传承着古老的技艺,更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小剪刀”剪出“大情怀”

走进该矿联合楼处的职工理发室,理发师柴春文目光如炬,手中的剪刀仿佛化作了她身体的一部分,灵活自如地游走于发间。推子在她手中也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平稳而精准地推动着,所到之处,头发长短均匀,层次分明,整个理发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她从事理发工作已有11年之久,一直为矿上的职工免费理发。每天早上,她都会把室内的卫生打扫干净,把所需的一系列工具收拾好,擦拭、消毒,等待着需要理发的职工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发可不只是简单地修剪头发,它是一种能让人焕然一新的艺术。”柴春文一边熟练地为前来理发的职工围上围布,一边笑着说道。她的理发手法细腻而精准,每一次下剪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长相、不同喜好风格的职工,她都能根据其特点和需求,设计出最适合的发型。年轻的小伙子想要时尚潮流的造型,她便巧妙地运用推剪和剪刀,打造出利落的短发或个性的纹理;中年男士注重稳重与干练,她则通过修剪鬓角、调整发量,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精神焕发。

在理发的过程中,柴春文还注重与大家的交流。她耐心地倾听发生在职工身边的点滴故事,用温暖的话语给予安慰和鼓励。“大家平时都比较忙,工作挺辛苦,有时候可能心情不太好,但当他们走出理发店时,都能带着满满的自信和愉悦。这就是理发的魅力所在,它能提升一个人的精气神,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小面团”塑出“百态人生”

在结束忙碌的工作后,柴春文会回到自己的宿舍,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摇身一变,理发师成了面塑匠人,业余时间她都会沉浸在自己的面塑世界中。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国画颜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变成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见,在一尺见方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和色彩斑斓的面团,这些面团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翻飞,一把小竹刀随着她的手指辗转腾挪,顷刻之间,五颜六色的面团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边红脸长须的关羽横刀而立,那边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衣袂飘飘。

柴春文自幼对民间艺术充满热爱,尤其钟情于面塑。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有缘师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远先生。在师傅的传授教导下,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磨练,她的面塑技艺突飞猛进。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现代生活等各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春文在面塑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外形的塑造,更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面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通过形象表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为了创作出心中理想的作品,她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历史资料、观察生活细节,只为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

如她创作的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面塑作品,热闹的集市场景中,小贩们在叫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孩子们在街头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一旁晒太阳聊天。人物的神态、姿势各异,场景布置得错落有致,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艺传承中的匠心守护

无论是理发师还是面塑师,柴春文都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在她看来,这些古老的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为此,她积极收徒授艺,希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理发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她对徒弟要求严格,从基础的剪刀使用方法到发型设计理念,从与人的沟通技巧到职业道德规范,她都一一耐心教导。“我希望他们能真正热爱理发这一行,用心去对待每一位顾客,将理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她也经常参加各类活动,多次代表企业选送优秀作品进行参展,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和大同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协会的会员们一起走进学校、社区,开展面塑技艺和美术教育培训活动。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们和居民们对面塑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培训过程中,她总是手把手地教学员们如何揉面、调色、塑形,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面塑作品。“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面塑这门古老的艺术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有许多像柴春文一样的民间文化传承者,他们用巧剪与巧手,坚守着传统技艺的阵地,传承着匠心精神,服务并丰富着职工百姓的文化生活。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写照,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诠释。

他们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生活中,艺术从未缺席,匠心始终闪耀。相信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热爱这些传统民间艺术,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金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