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21期】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 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许多年前,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和很多人一样仿佛打开了通向过去的大门,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似乎都找到了根源。
网上有很多人认为,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是自己反复受伤的罪魁祸首。然而,看完那些讨论,我不禁思考: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父母吗?完美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就一定完美了吗?如今为人父母的我,又是多少分的父母呢?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能决定我们最终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吗?
我从小是一个特别不敢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在父母眼里,我几乎没有过青春叛逆期。我深以为善良、不伤害别人是我选择隐忍的理由。
后来,在一次跟心理学老师的探讨中,我突然闪回到一个童年的场景:我向母亲表达不满情绪,之后反被她羞辱和打击。我觉得,正是因为童年时,父母没有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理解和鼓励,给我造成了巨大心理阴影,使得我现在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不敢捍卫自己。
在那之后,我常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有一天,当别人向我提出无理要求时,我依然无力拒绝,事后觉得心里很痛苦。在当天的心理觉察日记里,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是父母没有给予我表达攻击的权利,没有承载我的负面情绪,没有教会我正常的边界,是小时候的经历影响了现在的我……”写着写着,疼痛的感受好像变少、变弱了,但一种熟悉的麻木感却慢慢升起。我仿佛看到自己悬在了半空中,为了逃避痛苦而把自己变成了旁观者。
如果说,以前我会为别人寻找可以伤害和入侵我边界的理由,那么现在我则是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了理由。然而,这又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呢?这些“不敢”“不会”“不能”的背后,难道不是自己懦弱、不愿意为自己负责的借口吗?
一切答案,似乎都指向了我自己。
如果我都没有直面自己的勇气,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决于原生家庭,那又能指望谁来拯救我呢?
当我敢于看向自己的时候,好像一些模式开始松动了。我们之所以还在与原生家庭共生绞杀,一定是因为“获益”或者“习惯”,一定有我们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理由。那么,怎么才能告别过去,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情呢?
“看见”而不怨恨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比影响本身更重要。如果你觉得它还有解不开的遗憾和伤痛,它的影响就会深入骨髓;如果你觉得它已是不能改变的过去,你就能轻松放下。所以,看见原生家庭,而非陷在原生家庭;理解原生家庭,而非怨恨原生家庭。看见即疗愈,当你自己能直面自己的过往时,伤痛就好了一半。
“照见”真实的自己
原生家庭是一面很重要的镜子,既照出光亮,又照出阴暗;既折射善念,也折射恶意;既有必然局限,又激发无限可能。这面镜子也以它独特的方式映照出我们的人格镜像。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通过它看到我们爱的模式,正视自己人格的全部,爱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追求完美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创造新的模式。
宽容父母的局限
我们常常埋怨,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如我所愿”而非“如你所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同样地要求父母要更完美一些、更爱我们一些,不接受父母的局限呢?只有把父母的局限还给他们,把他们的命运还给他们,我们才能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因为别人的人生局限困住自己,我们才有超越原生家庭的勇气和动力。
期待自己的花开
当我们放下原生家庭的影响,需要独立去面对世界的时候,也许会担心、害怕,甚至迷茫,对未来充满了陌生感、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把这种担忧和不安转化成对未来的期待。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当我们不再按照别人的意愿去生长,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将会长出什么叶子,开出什么花朵,不是很值得期待吗?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此刻当下,就是所有问题最好的答案。人生剧本要如何书写,最终取决于自己,请拿出为自己而活的勇气,创造生命最无限的可能吧!
作者简介
希芮,心理学爱好者、青年工作者、自由撰文人,心理绘画、心理沙盘、潜意识引导、OH卡等技术执行师。
主播简介
李想,大学本科在读,喜欢阅读写作,热爱美食,阳光开朗。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希芮
主播 | 李想
审核 | 陆峥
编辑 | 樊瀚文
校对 | 张子豪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