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论是在哪个班级里,我们总是能在教室里的某个角落看到这八个大字。随处可见的这八个字,便是出自我们亲爱的毛主席之口。开国元勋毛泽东,受无数人敬仰崇拜,感恩戴德,他这一生,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事迹,我们数不胜数。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是从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口里说出来这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令饱读诗书,阅历十足的毛主席这样夸赞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他真的有如此优秀值得我们的毛主席这样“担心”吗?那么,对此说法,刘少奇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自信人生二百年”这是少年时的毛泽东,此时的他,意志坚定,信心十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青年时的毛泽东,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气势十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是壮年时的毛泽东,此时的他,不畏艰险,干劲十足。“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中年时的毛泽东,此时的他,饱经风霜,阅历十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久有凌云志”“千里来寻故地”,这是老年时的毛泽东,此时的他,垂天健翮,老气十足!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终身学习。

我们知道,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平时讲话,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的他,所说的话经常被大家奉为金句。就是这样一个他,带我们打下了江山,走向了胜利,解放了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学富五车,擅长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谓是一个聪明又愿意思考的才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刘少奇首先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口号,也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首次提出并全面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刘少奇这么一个敢想敢说的人,你可能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好学的人,然而,他真的很爱学。从小就爱学习的他,成天抱着书看,他的邻居们都称他为“刘九书柜”。书柜呢,自然是因为他喜欢读书,成天读书,读的书多,而九呢,则是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九,组合起来就是“刘九书柜”。刘少奇之前就读于大学时,他同窗的校友萧劲光这样说过:到了学校之后,少奇同志只知道学习和工作,他的眼里只有这四个大字。他的言下之意是少奇同志几乎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整日不是学习就是在研究。果然,伟人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天资很聪慧,而是后天很努力。回国后,刘少奇也是一心扑在学习上,他曾说过: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正在抗战时期,有人曾深夜探访刘少奇,发现灯下仍有一人手捧一书在读,并且书上还做了认真的批注,密密麻麻。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兼数职,刘少奇更是不落下看书,此时,他又说即使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我的书也不可一日不读。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好对付,下山进城后,又变成了另一个局面,问题也更复杂了,我们这次管辖的是全国,事情也更艰难了。他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经验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但碍于文化和理论水平,发展的也不会太好,碰到困难有的能处理得好,驾驭得了,但是有的就不能驾驭,这就处理不好。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一点根据。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毛主席也对之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少奇这个人物,有着三大壮举。第一,开辟华北抗战局面。第二,建立新四军部队时,发现栗裕这等军事奇才。第三,发现黄克诚的战略才能,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在华北抗战时期,与国民党军队抗战以后,国民党军队撤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迎着日军的侵略步入山西,先后开辟晋察冀、晋绥、晋东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这片江山的一个重要支柱,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

1941年,皖南事变结束后,中央命令新四军进行重建,并令刘少奇政治委员。刘少奇利用自己的所学,将理论和实践结合,重建新四军时出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刘少奇太重要了,中央也很需要他的帮助。所以,他在新四军没多久就要离开,1942年初,毛主席让刘少奇回到延安。他在新四军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却充分展现了他看人的眼光和考虑事情的周全。回到延安,刘少奇向毛主席汇报说,他在新四军发现了两个黑马。这两个人被他看中,一个是邓子恢,他是新四军四师政委,也是农村工作的专家。而另一个是重建后新四军一师赫赫有名的同时拥有丰富经验的师长粟裕。刘少奇称粟裕是七个师中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个师长。一师有三个旅,旅长分别是叶飞、陶勇和王必成,粟裕手下这三员猛将,他们后来都成为华东野战军中的骨干士兵,三人作战经验都非常的丰富。有了这三员猛将,粟裕又善于进行指挥,仿佛好手配好枪,作战非常成功。刘少奇看人的眼光着实不错,到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荣升军队的骨干,后来继续晋升成为司令员,华东战场上发生的许多战争,包括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淮海战役等等,都是粟裕指挥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担任书记,主管着华北军政大权。九月时,刘少奇指出,华北此时的情况需要打保守战,实行小规模作战,必须得扩充军队规模,毛主席十分同意刘少奇的提议。但是,11月太原失守。此时,刘少奇敏锐地察觉到,利用这次机会扩充军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很多人认为,这些百姓群众不具备作战经验,如果贸然让他们加入军队,短时间内,军力并不能得到提高。可刘少奇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周恩来和邓小平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1938年10月,晋绥地区的八路军规模在一年内得到发展扩充,到了15.6万人,为此后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刘少奇被留在延安处理政务。9月14日,新四军四师黄克诚向刘少奇发来一封电报,黄克诚电报里的内容让刘少奇大吃一惊,他说发现部队政治权利中心被削弱,中央的指挥得不到保障,导致兵力较为分散,很难取得大胜取得和平。他指出,只有集中兵力才有可能获胜。东北是大战根据地的最佳选择,应该派出5万到15万士兵,抵达东北。中央应该以东北和山东作为调配地,山东和东北要调动三至五万的军队到达东北,战略重点必须要放在东北和山东。此时重庆正在和谈,黄克诚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超前的勇气发出这样一封电报。刘少奇随即将此上报。他再次致电毛泽东,明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发展战略。毛泽东听取了刘少奇的建议,随即,南兵北调的部队顺利抵达,战争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来自湖南的乡村,他们都孜孜不倦的汲取书中知识,少年时的他们胸中有丘壑,成年后的他们大展作为。他们不只是会读书,他们更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办好每一件事,打好每一场仗。当毛泽东向刘少奇说出“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时,刘少奇回之:一天不用功,比不上毛泽东。这是两位伟人的对话,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学习要时时刻刻地进行,他们二人的对话,并不是互相吹捧,而是互相勉励,赞许对方的能力。英雄,就应该永垂不朽!他们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