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8日,我军到达了泸定桥附近,跨过大渡河,夺下泸定桥成了红军长征路上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早在26日,朱老总就下令,必须夺下泸定桥,这关系着长征军的存亡。可在这座桥的另一头驻扎着四川军阀刘文辉。
此人也算一代枭雄,能手握重兵驻扎天险要塞实属不简单。红军在攻克安顺场渡口后,泸定桥就成了必争之地,上面镶嵌着13根粗壮铁链,下面是湍流不息的河水。
如果当初刘文辉执意要炸桥,历史或许会被重写,可最终他却没有这么做,只是炸毁了桥上的木板。
为何他要放红军一马?难道这里面有什么重大的隐情?
飞夺泸定桥
彼时的国家山河破碎,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华夏,正统国民军首领蒋介石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开始不间断地围剿。在人数、武器装备全都落后的情况下,红军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但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保留革命力量,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在这两万五千里的道路上,我军共计作战380次,攻占700多座城池,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其中“四川大渡河”可谓是险之又险。
大渡河上横跨着13根重达20余吨的铁链,组成一条铁索桥。
这条铁索桥始建于康熙年间,在古代是天然的屏障天险,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最真实的写照。
那个时候汉族和藏族人民贸易往来密切,对于物品的运输全靠这条大渡河,可转运的不方便让一些生鲜食品变质腐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康熙四十四年,下令建立铁索桥,耗时七个月才基本完成,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也就是这座被风霜雨打,锤炼了三百多年的大桥沟通起了两岸文化、经济的交流。
古人留下的桥锁充满智慧,对于如何过桥,我军在无数方案中最终确定木板横跨。过桥的战士手持木板自行搭桥,前进的先锋为后面的主力部队建立一座前进大桥。毕竟原来桥上的踏板已经被刘文辉命令手下全部拆掉了。
1935年5月28日,红一团军委致电红四团,确定明日一早必须拿下泸定桥,这是军令,对于已经整装待发的战士来说,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中央在传达命令时,朱老总说:“同志们,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最坚决的机动手段,去完成这一项光荣的任务。”
早在25日,红军战士们就已经强行渡过了大渡河,但因为船只较少,在运输人员和物品上极为困难。鉴于行军需要,夺下泸定桥成了生死战争,半刻延误不得。
然而,大渡河的宽度有300多米,水流十分湍急现在正值5月,正好赶上河流汛期,浪潮翻涌将是普通月份的六倍左右,陷入困境的红军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的“石达开”。
两天后红四团开始行军至泸定桥,由黄开湘、杨成武将军带领,这也意味着48小时之内红军要行进240公里,这是长征期间的路途极限。山路崎岖,陡崖峭壁,一边行走还要一边时刻注意敌人的侵袭。夜幕降临,冷风袭来,为了能尽快赶路,浩浩荡荡的部队点燃火光。
对敌人大声发问:“你们是哪个部队的?”红军回应:“我们是红军打散撤下来的。”他们并没有疑心,与红军交手数次,并未占到任何便宜。
只是,天公不作美,瓢泼大雨倾斜,路上唯一一点火光也被无情地浇灭。那个黑夜到黎明的距离太过漫长,饥肠辘辘的将士却不断前进,28日红四团准时出现在了指定地点,这次行军被称为行军历史上的“奇迹”。
接到命令后,红四军开始部署作战,面对着这13条铁链和对面军阀架起的炮火,红军决定先发制人。
下午四点,天气潮湿,22名战士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冲在最前面,手持木板踏着前进,后面紧跟着3名战士,为他们打掩护。
因为一场大雨锁链非常湿滑,对于铺设木板难度比以往更大,而且铁索摇晃得十分厉害,地下湍流的河水只要掉下去就会被瞬间冲走,面对的子弹可是不长眼,真正的枪林弹雨即将到来。
军阀根本不信红军能渡过铁索桥,不断叫嚣:“有本事,你们飞过来。”看着嚣张跋扈的敌人,红四团三连一往无前,每人一块木板开始铺桥,从第一名战士踏上去子弹就不停飞过来。
面对站台高筑,枪炮声不绝于耳,桥下的就跟锁链不断摇晃,掉入河里的战士没有一点声响。
行至桥的中央木板已经铺设大半,刚刚知道慌张的敌军才明白他们低估了红军的作战能力。为了阻碍红军前进他们在锁链上倒满煤油,点燃火焰后,熊熊大火燃烧。
先锋连长廖大珠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带领着十几名冲锋手一起吹响前进的号角,这极大地鼓舞了前进的战士们,火力掩护不断加强,冲锋的战士快速前进,敌人的火力被压制得死死的。就在这时红四军主力赶到,看着为自己拼命的三连,战士们混着厮杀声踏着铺好的木板桥勇敢地加入夺桥战争中。
一座铁索桥捆不住不怕牺牲的战士,仅仅两个小时卢沟桥被我军拿下。那个在刘文辉眼里,曾经是“天险”的保命符,成了他丢失城池的导火线。
夺下泸定桥,红一师和干部团加入反围剿部队,配合红四团战斗,两军部队前后夹击,一举拿下了泸定县,会师成功后胜利到达泸定城。
第二天清晨,中央指挥领导顺利到达泸定桥,听着战士们勇夺泸定桥的汇报,毛主席满眼心疼,并指示:“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纪念碑”。
或许这世界上真的没有那个部队能如中国共产党一样伟大,不怕牺牲,勇于牺牲,为了后人幸福甘愿做继往开来的“踏脚石”。
但是最大的疑惑点来了,刘文辉手握重兵,明明有拆桥的时间,为何没有炸桥的动作?如果卢沟桥炸了这不正好让我军无法过河,难道这一线生机是刘文辉故意留的吗?
不炸桥的原因
刘文辉能在四川担任军阀二十年,绝对不简单,自己的部队虽被国民党整编。但他不是胡宗南,不会任由蒋介石摆布,对于蒋介石“安外必先攘内”政策根本不支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刘文辉算是爱国人士,把枪口对准自家同胞实在不是他所愿意的。
事实上在红军长征将要行至泸定桥的时候,蒋介石就已经给刘文辉下了命令,“炸桥”这两个字似有千斤重,压在刘文辉的心头喘不过气来。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着一百个心眼的刘文辉阳奉阴违,只拆除了桥上的木板。
第一,如果炸桥,刘文辉承担不起后果。因为这座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川藏地区的货物全靠此桥运输。
炸毁后,两岸人民的生活没办法正常进行,大渡河异常凶险,一般的桥梁根本不足以支撑。而且这座桥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性,人力物力对于当时的情况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千古的历史骂名,刘文辉不想担负,毕竟在四川成都这个地方他还有个外号“土皇帝”,不能驳了大家的面子。
再者就是这座桥的价值,四川是国民党的川军不假,但刘文辉是军阀,爱国是一回事,聚财有事另一回事,这座桥梁但负责四川与西藏来往客商的经济命脉“税收”,大部分的金钱都流入了刘文辉的口袋。
此桥一炸,当时是阻碍了红军,如果历史改写,后期要真修复,出钱的必然还是他。一根铁链1吨多重,人工成本必然成千上万,没有了税收还得出钱出力,这赔本的买卖他必然不干。
而且,地方的宗族势力也不能小觑。
卢沟桥一炸,别说红军有可能覆灭,估计川军也活得不长久,不明不白断了自己的“补给”,刘文辉绝不可能傻到这样的地步。
除了经济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刘文辉与蒋介石的不合。蒋介石给刘文辉下令的时候还派了自己的心腹胡宗南过去,这意思不言而喻,“这座桥你炸也得炸,不炸也得炸”,蒋介石要的是红军灭亡。
刘文辉太过聪明,他手里的地盘是他经历了二十年打拼出来的,借道北上的红军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红军旨在抗日,内战打不打,都要看后期的发展。
前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国民党如果肯合作一起抗日,那么将来的天下不一定是谁主沉浮,哪怕两党共同执政也未可知。
刘文辉心里始终有愧,但军令如山,如果这次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红军全部阵亡了,岂能不知接下来“攘内”不会轮到自己头上。四川这块天险要道最后归了“国家”,自己岂不是白白做了他人嫁衣?
这是刘文辉不炸桥的最大原因。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虽然阳奉阴违,但红军却是真的勇猛。仅仅两个小时拿下了泸定桥打了他个措手不及,枪炮布满城楼,却没来得及发挥就被拿下了。
经过卢沟桥一站,刘文辉的心里对于国共两党有了新的看法,在内战期间加入了共产党。
西康王“刘文辉”
刘文辉出生于清末民初,祖上都是农民。家里兄妹众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这个孩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想法。
他打小就聪明,跟着私塾师傅学习,父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本想将来中个状元,没想到一场辛亥革命断了刘文辉的念头,再加上侄子刘湘指引,刘文辉对于参军入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虽说刘湘是晚辈,但他比刘文辉大六岁,在四川一带是有名的“王”。刘湘仁义,在与叔叔争地盘的时候手下留情,并没有对刘文辉赶尽杀绝,而是把他安置在雅安。
刘文辉这才得以恢复军力,最后除了刘湘,当然,这也得亏自己的哥哥刘文彩全力相助。刘文彩是当地恶商恶霸,为了让弟弟扩充军队,出了不少力。
不久刘湘去世,四川的归属产生矛盾,蒋介石本想通过“泸定桥”让胡宗南在其中周旋,最后整编刘文辉部队,却没有成功。在知晓蒋介石阴谋后,刘文辉暗中与我党联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始内战。民心所向,我党取得了太多胜利,刘文辉明白国民党必败,为此联合我军在西康举行起义,完成了西康省的解放工作,正式宣告脱离国民反动派的掌控。
弃暗投明的刘文辉接受了我党的整编,被授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他用实际行动表明决心,在我党土改政策时,把手里所有的土地无偿奉献给了国家,还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种植整改。
他被中央授予一等功奖章,六十五岁时调任北京林业部部长,为了我国林业发展鞠躬尽瘁了一生。
回顾刘文辉的事迹,看着飞夺泸定桥的片段,或许这位爱国将领,从一开始就知道那年的泸定桥绝不能炸,不仅仅是我军战士兵贵神速,也是一个爱国人士做出的正确选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