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的前提,是好好倾听。
朱自清说:“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说话是门学问,说好了,增加好感;说错了,令人不喜。
在微信上聊天也是如此,聊得来、聊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而那些三五句话,就呛得你想要拉黑的人,往往最后都消失在了朋友圈。
微信上这样回你消息的人,最值得深交,一定要常联系!
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音
以前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一到月底都会找特约摄影师要下个月的配图。
有一次,到了月底前几天,那位摄影师还没发来。编辑部的同事屡次催他,对方回复说,再给他两天的时间。
为了等那组图片,整个团队陷入了停滞状态。两天过去了,该摄影师依然没有半点动静。
我们一再联系他,却发现他的手机已关机,也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说明。
眼看着截稿日期一拖再拖,最后主编忍不住发火,怒拍桌子说道,从这一期开始,往后不再采纳他的任何作品!
网上有句话很火:
我回你消息是秒回,你回我是轮回。
很多时候,看清一个人,看他的微信回复就行了。
一个人靠不靠谱,不是看他拥有多少成就,能有多少人脉,多么能说会道;
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有的人把微信聊天当成是自己的玩具,爱咋咋的,却忽略了和自己聊天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些能够认真对待微信聊天的人,是把每一次对话看作不亚于面对面的交流,为自己赢得尊重与形象。
不拜高,不踩低
与人交往,最好的态度是平视。
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俗话说: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知乎答主卢寒冰有一次到同事家聚会,该同事是公司的二把手,卢寒冰是一把手。
同事家里有位保姆,年纪比较大,走路也不太方便。
这位同事在陪卢寒冰聊天时笑意盈盈、满面春风,然而在临走前,出现个小插曲。玻璃餐台湿了,而保姆没有按照同事说的用牙膏去擦。
只见这位同事瞪大了眼睛,对老保姆恶狠狠地说:"用牙膏擦三遍!擦到能照出你的影子为止!”
一转身,又笑脸盈盈的对着卢寒冰。从此,卢寒冰再也不近距离接触他了。
如果你居高临下,即使位高权重,也会招人嫌弃,唯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对上不谄媚,对下不欺凌,不卑不亢。
在微信交流中,表现为谈吐干净,有风度,不拜高踩低,不恃权傲物,有种不让他人尴尬的体谅,刻在骨子里的涵养。
一个咄咄逼人、满嘴脏话的人,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懂得聆听,是交流前提
卡耐基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很多时候,人们在沟通中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导致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却拉的越远。
说话的前提是理解,倾听对方说的话,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更好地沟通交流。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电话公司数年前,曾遇到过一个十分难缠的客户。
他拒绝支付本应该缴纳、但他认为不合理的电话费用。为此他多次写信给政府、报社投诉,给电话公司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后来这家公司派一位调解员去访问这位顾客。这位顾客抱怨了几乎3小时,而调解员安静地听着。
这之后,他又访问这位顾客数次,继续听他抱怨,并且从不打断、解释和狡辩。
就在第4次访问结束前,这位调解员提出了解决方案,不仅让这位客户把所有的账都付清了,而且还让他撤销了申诉。
很多时候,沟通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争得面红耳赤,而是适时地沉默,耐心的倾听。
倾听不会浪费你说话的机会,反而会让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充满分量,又恰到好处。
好好说话的前提,是好好倾听。
你说话的样子,便是你做人的样子。微信上的每次交流,都会渐渐形塑你在他人眼里的形象。
别把敷衍回应当成理所当然,别把已读不回当成真性情,别让修养毁在不经意间的微信回复里。
认识到其实微信也是一种“场合”,一个“平台”,需要保持基本的教养,互相尊重。
那样,交流才会少些闹心,多些舒心。
一言一行,可辨人品;一朝一夕,可见人心。靠谱的人,懂得尊重别人,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周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真诚,重在舒服,张弛有度,方能长久稳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