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夜幕低垂,寒风刺骨,铁蹄声渐近,沙尘四起。远处,几道身影如鬼魅般逼近,沉默而迅猛。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某个指挥官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至关重要的决定——他让手下拿起一把日本刀,顶在阵前。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为了激励士气,还是另有深意?它是否真能阻止那股强大的骑兵冲击?当马步芳的骑兵如猛虎下山般扑来,我们的营长能否凭这份看似荒唐的决策,一举击败马家军的铁骑?
答案,或许超乎想象,但正是这个瞬间的选择,决定了战局的走向,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1949年6月,马步芳的爱子马继援带领3万多骑兵,向西安的门户——咸阳汹汹而来。而我军在咸阳,却仅仅只有一个师——61军181师。而这个181师正是我们所熟悉的“皮旅”,在中原突围中,这支部队的表现极其优异。
如今敌众我寡,对手更是与我军有着血海深仇的劲敌——马家军,形势十分严峻。若咸阳有失,我军刚刚解放的西安就有可能不保。然而幸运的是,181师也不是好惹的。为了抵挡马家军,181师祭出了一个“奇阵”。
一、马家军强悍的秘密
马家军是一支源自于清末回民起义的军阀部队。到了民国时期,悍匪马步芳掌控了青海马家军的大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青海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便与临近的马步芳部发生了多场战斗。而这些战斗,曾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失利和伤痛。
从装备上来看,马家军即使在国军之中也属三流。青海地瘠民贫,马步芳即使再搜刮,也难以捞出什么油水,更别说更新部队装备了。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才给马家军补充了一点美式装备,但也无法改变马家军装备低劣的现状。
例如作为马家军王牌的82师,在其鼎盛时期也才拥有20多门炮,分为57毫米战防炮、75毫米山炮、105毫米榴弹炮三大种类。82毫米这种团、营级的火炮,在马家军队伍里居然是师属火炮,其火力之贫弱,是可见一斑的。
马步芳最引以为豪的特务营,其装备依然是军阀混战时期的老三样,马步枪、驳壳枪和一把大刀。即使到了最后,也没有换上火力更猛的冲锋枪。
那么马家军为何会给我军带来如此之大的威胁呢?
首先马家军是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封建军队,其高层骨干都是马氏亲族,互相联姻。即使后来包装了现代的政治编制形势,但实际上仍然是封建军阀那一套。马家军全军上下只知马步芳与马家,乃是有军无国。
在战场上,马家军的官兵又极度凶悍和顽强,其内聚力和战斗精神很大程度弥补了装备上的缺陷。和其他国民党军相比,马家军的官兵经常死战不退、韧性极强。在其部队身后,还有手持机枪和大刀的督战队,不听命令而后退者格杀勿论。这一点和日军有些类似。因此彭德怀就曾说:“要像打鬼子一样打青马。”
除了团结和凶狠之外,马家军还有一大法宝,那就是他们的骑兵。青海省盛产马匹,当地居民也多会骑马。因此马步芳因地制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
在马家军鼎盛时期,其骑兵就占了5个旅的编制,一共统辖9个团,员额7160人;其中他们的两个手枪团和一个宪兵团也是骑兵,共5400人。加上传令兵、执法队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部队,参战骑兵共13000余人。除此之外,马家军的一些步兵部队也是配备有马匹的,他们一般来说都是利用战马赶路。到了战场后,就成为了下马步兵。
根据测算,马家军参战的马匹当在2万人以上。
有人就要问了,在冷兵器时代,兼具速度和冲击力的骑兵的确是战场上的王者。但在热兵器时代,骑兵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当马克沁重机枪被发明后,骑兵更是如同活靶子一般的存在。又如何能对我军造成如此大的威胁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