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上仿古瓷器泛滥,导致众多收藏爱好者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被不良商家和专家欺骗,陷入双重困境。

鉴于此,我强烈建议收藏者们务必掌握自我鉴定的技能。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最好保持谨慎态度,不要轻易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陶瓷鉴赏中,“举足轻重”意指底足对鉴定瓷器真伪及年代至关重要。俗话说“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强调了底足在鉴定中的重要性。

底足蕴含了各时代瓷器制作的多种信息,如原料、制备、成型、修坯、施釉、装烧等工艺细节,以及时间、流传等历史痕迹。

同时,底足也是仿制品难以完美复制之处,因此,观察底足对于鉴定瓷器真伪及年代极具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在风格上,草原民族的独特韵味被巧妙地融入瓷器设计中,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蒙古族特色的器物类型,这些瓷器形体独特,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釉色方面,元代瓷器的一大创新是单色釉的广泛应用,这使得瓷器相较于前代更加精美绝伦。元代还设立了专门的瓷器烧制部门,白瓷尤为出色,其釉色肥厚圆润,给人一种甜美之感。此外,元代瓷器的整体造型圆润壮硕,多处细节设计汲取了汉文化的精髓。

至于底足,元代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底足不上釉,露胎明显。瓷器底部常呈现乳钉状突起,并伴有螺旋纹,这些特征为元代瓷器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同时也为后世的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瓷器工艺的重大发展,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转折点。传统窑址虽继续生产,但产品较为粗犷。此时,景德镇异军突起,成功烧制出青花等新品种,成为明清瓷器的主流,彻底改变中国瓷器生产面貌。随着外销需求增长,生产规模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愈发成熟。

元代瓷器圈足大小依器型而定,胎色辨认需排除土色、火石红等附着物影响。显然,土色、火石红、铁锈斑、霉斑等附着物的颜色不应被误认为是“胎色”。

真正的胎色,是指瓷器胎体本身的颜色。最佳观察点为器物破缺处或清理彻底的底部。

元青花胎色有莹白色(最佳,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白中带灰)、米白色(带浅紫斑点)、姜黄色(细而稍松)四种。国外藏品清理较彻底,有时见真正胎色;国内藏品则多未清理,难以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数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无釉,但也有釉底实例。部分砂底元青花底部有青白釉色的釉斑,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常位于圈足与外底交接处及外底中心。

这些釉斑的分布有规律,多用于填补可能出现的裂痕。现代仿品虽也模仿釉斑,但因不明其用意,常胡乱点缀或无装饰性地整齐排列,与真品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元青花是仿不出来的!

在元代,国产石子青、平等青及进口回青料被广泛应用。国产料单独使用效果不佳,颜色黑灰蓝略带绿,缺乏串珠状凝聚斑。

苏勃尼青料即使烧制不佳,仍有明显串珠斑,与国产料不同。回青料蓝艳略紫,散而不聚,无串珠状组合。

苏勃尼青料明宣德后绝迹,其余清代用尽。现代颜料极细,无法仿制元代自然状态的串珠状凝聚斑和流散。辨别真伪,颜料特征至关重要,颜料不对,造型再佳也无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青花瓷胎采用景德镇麻仓山麻仓土,烧后晶莹温润,珍贵且专供皇室。麻仓土与瓷石混合,增加氧化铝含量,防止大器物变形。胎中多气泡、坑点或小扁洞,断面可见。

胎土色洁白、灰或泛黄,与瓷石质量、配比或烧成工艺有关。元青花精品多为拉坯成型,用泥条粘接各部位,大罐内泥条抹平防移位,小型器物有泥条痕。拉坯成型技艺高超。

元青花瓷有三种独特釉质:青白釉、青花白釉和枢府釉。青白釉厚且流动性差,呈湖蓝或湖绿色,近观通透乳质,足底半失透,蓝艳含翠。青花白釉胎釉结合好,玉质感强,白中带青,温润如玉。枢府釉白中微带青,遮盖力强,乳质和玉质感均强,釉层厚度适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元青花瓷器因制作和窑口差异,特征表现不一,有的充分,有的较弱。表现充分者各方面均佳,不充分者可能缺乏某些特征,如凝聚斑、串珠现象等不明显,或因使用国产料或回青料而不易确认,甚至被忽视。

上述几个依据,是鉴定元代瓷器的重要依据。先看前面几个特征,再看其他如火石红、画风、造型等。只要确认是苏勃尼青颜料,就需高度重视,因现代无法仿制古代颜料。再以底足和等工艺细节来佐证。不依靠专家你也能成为收藏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