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惨烈的一仗: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战亡率达97%
如果要说八路军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关于战损,虽然曾经历过许多死伤惨重的失败之战,但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场,非“平西大撤退”莫属。
当时,我军共有五万兵力,但经过这一战役,仅有一千余人幸存,战后存活率仅为3%。
这场战役不仅导致战士们几乎全军覆没,副司令等多位高级将领也不幸阵亡,堪称是八路军经历的一次“噩梦”。
一、平西大撤退:八路军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
1938年7月上旬,冀东地区20多个县城接连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
人们常说,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正是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总会有力挽狂澜的人物挺身而出。冀东抗日联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高志远担任总指挥,李运昌和洪麟阁分别担任副总指挥,众人同心协力,共同统领着这支由七万余人组成的联军部队。
冀东抗日联合军成立后,便朝着多个方向展开进攻,陆续攻下了乐亭、卢龙、玉田等县,士气因此高涨。
在这一阶段,尽管冀东起义取得了胜利,但部队的潜在隐患依然没有消除。军队庞大固然是他们屡战屡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这同时也暴露了管理上的混乱无序,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指导。
若想长久依赖人海战术的力量,必须尽早进行整编,否则一旦遭遇针对性打击,兵力势必会顷刻瓦解。
要想组织起数万人的队伍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必须具备一个合适的领导者。
经过决议,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一些县城的抗日政权县长也被任命。
各县在此期间统筹筹措粮食和经费,保障了军队的供给,同时在整顿抗战秩序、培养抗战干部以及筹备必要的战略资源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及相关干部与主要负责人曾召开会议,讨论了后续的行动安排和作战方案。
在这次会议上,宋时轮和邓华被任命为重要职务,而高志远、李运昌、洪麟阁等人则被任命为副司令员。
会议除了人事安排外,还确定了几项重要决策,包括组织军分区和训练部队等。这些措施非常必要,因为从战略位置和资源分布等多方面考虑,冀东在当时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八路军能够攻占冀东,便相当于掌控了南下的交通要冲,这将有效延缓日军的南进步伐,因此我军对此极为重视。
为了应对冀东的局势,敌军将北平、天津的主力部队分成七个方向发起进攻。我军经过商议,决定保存有生力量与资源,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于是率领部队进入山区展开游击战。
随后,宋时轮率领四纵和抗日联军的主力向都山发起进攻,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日伪军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交锋后,最终不得不撤回。
这场战斗让八路军深刻认识到,日军不仅装备精良,更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杀戮意志,难以正面抗衡。在此情况下,硬拼显然不切实际,部队的去留问题已迫在眉睫,必须迅速作出决策。
当时主要有两种声音,其中不少人认为应该向西撤退到平西,待军队休整完毕后,再返回冀东继续抗敌。
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认为这些抗日联军与经过系统训练的正规军队并不相同,实际上更像是民兵。如果在撤退过程中再次遇到日军的阻击,他们必然会因为惊慌而崩溃,最终被敌人击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