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爷爷去世后,父亲和叔叔一起去找她商量:今后你就跟我们一起过。奶奶推说了几次,最后还是答应下来,毕竟七十多的人,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太孤单,她也体谅到子女们的孝心。
从那以后,奶奶就在我们两家轮流住,每家一个月,到月底另一家就客客气气把老人家接回去。
可奶奶去世的前一个月,刚在叔叔家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就雷急火急催着叔叔把他送到我家来。
叔叔拗不过奶奶只好来找我父亲商量,父亲却很高兴,笑呵呵地跟着叔叔回去,然后就把奶奶接到了我家。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奶奶在我们家住了半个月,突然就在夜间睡梦中过世了。
等处理完老人家的后事,母亲和两个姑妈一起整理奶奶房间里的东西,拆掉那个荞麦枕头,母亲当场就哭出了声:她奶奶啊,我才知道你为什么要来我家住了……
说起来,奶奶有四个孩子,我父亲、两个姑妈,还有最小的叔叔。虽然父亲四兄妹关系很好,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亲兄妹,而且,我父亲还是单独的那个。
爷爷一生娶了两个妻子,我父亲是第一个奶奶生的。
奶奶的娘家是地主,虽然没落了但家里的条件还不错,却只有两个女儿,就瞧上了我爷爷这个干活的里手。
奶奶也是红颜命薄,生我父亲的时候大出血,孩子保住了,大人却没了。
得知这个消息,奶奶的母亲就带着小女儿来帮着带孩子。爷爷没日没夜地干活,孩子虽然一天天长大,可没有娘总不是办法。
于是,奶奶的娘家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没出阁的小女儿也嫁给了我爷爷,后来也就有了我的两个姑妈和叔叔。
父亲小时候没有奶水喝,奶奶就只能抱着他去别人家讨奶水喝。去的多了,还得给人家送几个鸡蛋什么的。反正把我父亲拉扯大,奶奶确实费了不少的心血。
乃至父亲稍微长大了点,身子板很强壮,完全看不出是没有喝过自己亲娘母乳的孩子。乡亲们都说,你这孩子真是命好,有个姨妈成了后妈,才有你的今天。
从真正的血缘关系来说,我们叫奶奶应该叫姨奶奶。但我父亲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姨奶奶一手带大的。
即使后来姨奶奶自己也有了三个孩子,对我父亲的爱从来也没有少过。
于是,父亲一生都在叫着妈,我们也一直叫着奶奶,根本没有姨妈和姨奶奶这个概念。
我父亲还抱在怀里的开始学讲话的时候,第一声叫人就是“妈妈”。
那个时候,奶奶已经怀了大姑妈了,听到父亲奶声奶气的一声“妈”,奶奶的母爱更是泛滥成灾。当然,或许也有已经阴阳相隔的姐妹情的缘故。
于是,等到父亲到了上学年龄,和奶奶就亲得不得了。每次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扑到奶奶怀里腻歪一阵,在所有人眼里,他们就是亲生的母子俩。
等到最小的叔叔出生时,父亲早就出了学堂门跟着爷爷干农活了。大姑妈只比我父亲小一岁,却总是被我父亲“逼着”去读书,后来二姑妈和叔叔也是一样。
大姑妈的成绩不好,每当拿着成绩单回来,父亲这个大哥就像长辈一样叹着气,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可惜大姑妈总不是读书的料,读完初小就回家了。
但二姑妈和叔叔的成绩相当好,每当他们四兄妹坐在一起的时候,父亲总会拉着两个小的对大姑妈说:你这当姐的,怎么就不能向弟弟妹妹学学呢?
最开始,爷爷对小孩读多少书并不在意,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写自己的名字。但奶奶毕竟是地主家出来的“大小姐”,见识自然不同,就算省吃俭用也要送她们上学。
有了我父亲这个帮手,每到爷爷奶奶因为学费的事争辩时,奶奶总是能二比一胜出,少数服从多数,爷爷就只能认理服输。
于是,二姑妈后来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分到区里的供销社,一下子就给家里分担了不少负担。
叔叔更加争气,竟然一口气考上了大学,然后就在县城当了干部,这也是爷爷奶奶一辈子最为风光的一件事。
随后就是我父亲结婚了,当时家里只有三控旧木屋,为了给父亲娶媳妇,奶奶把仅剩下的几件陪嫁嫁妆卖了,给父亲建了三间红砖瓦房。
当时爷爷有点拿不稳主意,还是奶奶劝他说:如果我不是后妈,那你这个家主怎么安排怎么算。但老大是姐姐留下的唯一血脉,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他建几间房子啊。
可惜,爷爷也是苦命人,孩子们都长大了,就连最小的叔叔也已经在县城成家,按照农村人的习惯,他们的任务也基本算完成,到了享享清福的时候了。
但爷爷没几年就病倒了,在病床上缠绵了两年多就走了。
爷爷走后,奶奶在他的灵柩前静静地坐着,没有哭过一声,我们也没有亲眼看到她流泪。
但爷爷灵柩上山前一晚,奶奶就坐在灵柩旁边整自言自语:
老头子,当年姐姐走得急,没有留下什么话。现在你也去了,你就去找姐姐吧,告诉她,孩子我帮她养大了,过几年我也会去找你们的……
爷爷的去世,表面上奶奶似乎不怎么伤心。但我们都知道,奶奶和爷爷风风雨雨一辈子却从未红过脸,如今到了迟暮之年经受生离死别,心中的苦痛,只是不肯说出来而已。
所以,父亲就和叔叔商量:今后就让妈跟我过吧,免得她一个人在老屋里想东想西。
但叔叔不同意啊,叔叔说:都是儿子,我怎么能把娘丢给你一个人。再说了,我的条件比大哥你要好不少,还是让娘跟我进城吧。人老了难免会有点病痛,城里的医疗条件也好点。
两兄弟争持不下,最后还是奶奶自己答应,那就在你们两家轮着住吧,每家住一个月轮着来。
叔叔在县城,离老家有五十来公里路程,那些年也没有什么私家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