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电视剧的片段,很有教育意义,就是《不讨好的勇气》。
里面的女主儿时读书时,原本是一个自信开朗,非常有自我的一个人,从心所欲,我行我素。
但是要明白,孔子虽然说“从心所欲”,但后面还有一个“不逾矩”。
而她常常会逾矩。所以就会走向了一个极端,开始忽视别人的感受,于是伤害了一些人。
接着就开始认为我行我素是不对的,导致慢慢开始遮蔽自我,从而开始忽视自己内在真实的心声。
于是就变成了世人所说的“讨好型人格”,别人说什么都接受,生怕伤害别人。
这个时候又变成了另一个极端,丧失了自我,一味听从别人的意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还美其名曰,这是利他,是在弱化自我,走向无我。其实不然,讨好型人格,恰恰是为了自己,是一种私欲。
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不是私欲是什么呢?所以就把自己活成了别人。
比如,女主最后的一场脱口秀比赛,她的另一个竞争对手说她是女生,又长得漂亮,所以具备天然的优势。
于是女主的朋友就让她打扮得朴素一点,然后通过脱口秀的实力来打败对手,用实力让对方闭嘴。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你就会听从朋友的意见,穿着朴素,那么你就活成了别人,而不是自己。
不过最后她不再是讨好性人格,所以她说:“我说脱口秀是为了我自己,我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
这也说明她已经逃出了讨好型人格的牢笼,在做真实的自己。
可是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被讨好型人格所束缚,女主向往自由自在,不喜欢被束缚,于是开始勇敢的追求自由。
然后不知不觉,又被自由所束缚了。
当你不该自由时,你依然不管不顾,不顾家人,我行我素,这样就必然容易伤害别人。于是又变成了女主读书时,最先的那个从心所欲的样子。
所以人往往都在矛盾中,我到底是该听从自己的心声,从心所欲呢?还是该听从别人的意见,从而委屈自己呢?
正因为这种对立的矛盾,所以就有了哲学里所谓的双重否定。也就是既不能我行我素,也不能委屈自己。两边都要否定,两边都不立。
比如女主被一个有钱人追求时,她担心别人会认为她是为了钱而跟对方在一起,然后她又想着:总不能因为他有钱而不跟他在一起吧。
先是认为有钱不好,否定有钱。然后又认为有钱也没什么不好,再次否定前面的否定。
类似于佛学里所讲的: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
再比如,你看到自己小孩性格内向,于是觉得小孩不能管得太多,这是否定管,也就是非管。
但是当你看到小孩总是玩手机,看电视时,你又会认为必须要管,于是否定了前面的否定,这就是非非管。
于是你就矛盾了,我到底是管呢?还是不管呢?
再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打小孩时,你认为打小孩不对,这是否定打小孩。
然后你看到自己的小孩非常调皮,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你认为这个时候必须要打一顿才行,要好好的教育一下他,此时你又否定了前面的否定。
所以,你要明白,你的心中不能认为什么是对,也不能认为什么是错,无是无非,无善无恶。
一切观念,一切知见,都要化归于无。所以古之大德曰:“不思善、不思恶,一切善恶莫思量。”
《道德经》里也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此不善矣!”
如果还不明白,我们来看《不讨好的勇气》里是怎么说的。
女主的前男友,是以结婚为前提来恋爱的。而她现在的男友,也就是男主,他又是不婚主义者。
最后他们发现,不管是以结婚为前提,还是不婚为前提,其实都有问题。
所以她的前男友说:“我呢,是带着结婚的限制,去跟秀雅交往的;而你呢,是带着不婚的限制,去跟秀雅谈恋爱的,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假如现在你的女友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想结婚,可你一味的想结婚,不会有限制了吗?
假如你的女友想结婚了,可你却带着不婚的限制,所以他们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其实不难发现,一切的答案,全在当下,就是当人的现前,你自己到现前去取就行了,你自己本来就知道一切的答案,你本自具足。
你之所以不知道,都是带了过去的观念,心里住了过去的一些知见,概念,经验等等,那么你就无法活在当下。
就拿小孩该不该管为例,你既不能认为小孩要管,也不能认为小孩不能管。都要否定,非管,非不管。
然后在当下去找答案,假如你的小孩现在肚子饿了,你一定会去管。或者你小孩看手机看了很久了,你也一定会去管。
但是如果你从育儿专家那里学了不能管的认知,那么你就会矛盾,会痛苦,就会找不到正确答案。
假如你的小孩现在被你管得性格内向,或者你看到小孩自己乖乖的在读书写作业,你一定不会去管他。
但是如果你心里住了知见,认为要管,那你又完蛋了。
再比如,之前有一位学者问我:长辈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小孩去跟别的小孩比较,而我并不希望作为比较,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常常就会有困惑,又不好违背长辈。
我回答他说:“你的心中认为小孩子不用去比较,你要把这个观念去掉。因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比较。如果你的比较是为了自己,比如那些长辈,如果他们比较是为了自己有面子,那么就是不对的。但如果比较是为了小孩的成长,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事实上,当你想让小孩学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就对他说:你可以学习那个小朋友是如何做的?你可以去跟他去比一比,妈妈相信你做得一定会比他更好。那么此时的比较就没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可以做的,这就是双重否定,把一切对立的观念统统都否掉。
所以《不讨好的勇气》里说:“人生嘛!就应该像茫茫大草原一样,想走的时候就走,想停的时候就停下来。”
其实这里用“想”字不是很好,而是要用“该”字,该走的时候就走,该停的时候就停。犹如王阳明所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这就是活在了当下,你没有被“停”或者“走”束缚。在该走的时候,如果你又想着走了会很麻烦。
比如,你现在停着在排队,可是突然另外有紧急的事情,你必须要暂时走开一会。
此时有了走开的缘起,就是当行则行。可是你又想着走了就不能排队了,待会又要从最后开始排队,心中就矛盾、痛苦。
本来当下就是要走,但你不愿意活在当下,所以你就被停束缚了。
当年五次反围剿的时候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从苏联来了一个领导,然后他照搬苏联过去的那一套,从而忽视了当下的真实情况。
所以毛主席说他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什么教条主义?
就是住在过去的经验里,心里有东西,有观念,认为那个是对的。就犹如你认为不能打小孩,不大小孩才说对的。因为这是育儿专家说的,这就是教条主义,然后你在该打时便无法打。
然后毛主席接手之后,结合当下的情况,四渡赤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世人都说他用兵如神。
这就是在当下去找答案,答案就在当下,你自己去取就是了,本心自性里头一切具足,什么都有,不用外求。
之前我们也尝试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发现问题重重,所以才改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结合了当下。
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老板,也很爱学习,但恰恰也是被学习所束缚了。
从别人地方学了一个制度,然后照搬过来,往往都不适用,一旦不适用,就开始批判管理层,说:别人的企业为什么能行?而你们却不行呢?
根本原因并不是学习,而是被所学的东西束缚了,犹如你学习到教育小孩不能打,然后就被个观念束缚了。
犹如你学习到要利他,但又被利他所束缚了,认为这么做是利他,结果在不该这么做的时候,就矛盾了,并且坚持这么做,往往就会伤害员工,但他自己依然会认为这是对的,认为这是对员工好。
其实恰恰相反,犹如小孩该打时你不打,还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结果只会让小孩更加肆无忌惮。
我并不是说学习不好,而是不要一学就住相了,住在那些经验里,住在那些知见里。
那么反而会被学习所束缚,故古人言:绝学无忧,多闻多见者次也。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实那些世智辩聪,都是私智,往往会遮蔽当下,让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无法显现。
所以,一切观念都要去掉,故王阳明曰:无善无恶,然后你才能真正的知善知恶。
因为你的当下自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但如果你心中住了东西,你便会认为那些东西是对,这个时候往往就不知道真正的对是什么。
现在就明白了,你想要自由,往往又会被自由所束缚,非自由,非不自由,不要有自由的概念,也不要有被束缚(不自由)的概念。你想要什么,就会被什么所束缚。
比如一个道人,想要除尽天下妖魔,以降妖除魔为己任,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对的,于是心中就有了执念。
当你看到一个好妖时,当下你明明下不去手,结果你心中有执念,认为降妖除魔才是对的。
就跟你认为布施行善是对的一样,于是你就住了布施行善的相。
真正的布施,是不住相布施,是当下你遇到这件事时,发自真心的布施,而不是为了布施而布施。
所以一切都在当下,当下本于无,因为你心中什么都没有,同时,当下又什么都有,具足一切。这就是真空生妙有,也就是无中生有。
所以当人的现前一念,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不就是你的自性吗,也就是大道的现前妙用。
其实,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随着当下的情况而行,在儒家叫作“素其位而行”,在道家叫合天机而行,在佛家叫作随缘而行。
当下的缘起是行,你就行;当下的缘起是停,你就停;当下的缘起是死,那么便坦然赴死。
一切处都是随缘,这个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大自在。此时你心里没有任何观念来束缚你,心无挂碍,便是逍遥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