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牛皮癣”这一术语曾广泛用来形容那些不正规的、无资质的医疗广告。早在90年代,它们张贴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内容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欺骗隐瞒。这些广告背后很多事没有任何医疗资质的”游医“,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也极易误导那些寻求帮助的患者。
如今,这些虚假的“医疗牛皮癣”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数字世界并被无限放大。与以前的游医不同,现在冠冕堂皇地出现在某些知名自媒体平台上。
本周一位患者来复查,和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对自己的静脉曲张治疗过程感到非常的惊喜,就在自己的账号上分享张强医生集团静脉曲张CHIVA中心真实的就诊经历。结果被平台判定为违规,她感到特别委屈。其实,我非常理解,身边有不少许多认真做科普的医学专家也有类似的遭遇,做真实的科普,账号却被限流或者禁号。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变得愈加迅速和广泛。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选择通过自媒体分享治疗经验、医学科普以及康复故事,这无疑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知识获取渠道。
然而现实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正如同城市街头的电线杆上曾经贴满了不具备资质的“医疗牛皮癣”广告一样,部分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虚拟世界中的“牛皮癣”温床,充斥着大量编造的情节和虚假就医故事,兜售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所谓“神奇疗效“产品”。
自媒体平台的责任与挑战
自媒体平台看似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发声渠道,鼓励用户分享个人经验和观点。原本这是一项积极的倡导,尤其是像治疗经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内容能够帮助大众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然而,平台的良性发展理应依赖于内容的真实性和专业性。没有严格审核和把关的自媒体平台,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没有道德底线的MCN公司和电商利用,有些甚至诱导三甲公立医院的医生,发布缺乏科学依据的虚假医疗健康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更加吸引眼球,因而获得更高的曝光度。
虚假“静脉曲张科普”横行
以静脉曲张为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治疗体验,尤其是一些通过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治疗的患者,他们的分享无疑为其他有相似问题的患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然而,也有不少电商和MCN账号在平台上发布虚假的治疗方法和所谓的“偏方”,这类信息不仅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甚至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下面图中的第一位患者讲述自己看了某书推送的广告,在某机构接受放血治疗时发生休克。第二位患者多次接受“偏方”涂抹,最终病情仍然加重。第三位患者在用了某音推送的“产品”后出现了严重的凹陷型水肿。
自媒体平台虚假信息危害大于“电线杆”
传统的“电线杆”广告,通常是以纸质形式张贴在城市街头,尽管数量众多,但它们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相对有限,且其传播周期通常较短。随着社会对非法医疗广告的打击力度加强,这类广告逐渐减少,虽然不完全消失,但其危害性相较于自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已经显得相对较小。
然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兴起,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局限,给虚假医疗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便捷且隐蔽的渠道,导致其危害性远远超过了以往街头的“电线杆”广告。
“电线杆”广告的来源通常是直接的,广告发布方身份容易辨认,且受害者一旦上当受骗,可以直接追溯到发布广告的源头。然而,自媒体平台的虚假信息则复杂得多,信息发布者可能是匿名账号、伪装成专业人士的博主,甚至是伪造的医药公司。这些虚假信息往往包装得非常专业,配以伪科学的理论,甚至包括看似有根据的“产品”,使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其真伪。患者即便在遭遇不良后果时,也难以追责,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利益驱动、监管缺失与医生责任
由于平台的逐利行为、执行力度不足和内容监控滞后,虚假信息依然泛滥成灾。相比之下,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科普和患者经验分享却常常被平台过度审查,导致正当的声音被淹没在大量虚假内容的海洋中。
平台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健康的守护者,医生和医疗机构也不应该被流量所挟持,而是要恪守道德底线,为患者提供认真、科学、专业的科普。
因为真正的医疗口碑,源自每一位切身感受的患者,而不是浮夸的流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