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国共两党在抗日救国的共同信念下,为了再次合作,展开了频繁而深入的谈判。
在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谈判中,红军的改编问题成为了桌面上最为棘手,也是最为关键的议题。
当时,我党原计划将红军改编为四个军,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国民党,尤其是蒋介石的强烈反对。
在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蒋介石想要保持对军队的绝对控制,避免我党力量过度扩张。
因此,国民党对八路军(原红军)的编制进行了限制,以保证在军事装备和军力上,对我军的绝对优势。
在国共谈判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策略性的讨价还价,最终在我军的妥协下。
红军全部兵力约4万余人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即115师、120师和129师。
1937年盛夏,我军的改编行动如约拉开帷幕,但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将领除了正常调动之外,还同时面临着降级的问题。
在民族危难关头,我军的很多将军也没有显露不满情绪,反正就是一句话:只要让上前线,打鬼子,就是当士兵大家也甘愿的。
然而,其中一位曾在红军中表现出色的将领罗炳辉,不仅没有被安排到前线指挥。
反而被安排到后方学习,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都十分生气,直言“这是欺负老实人”!
为何在八路军成立这一历史时刻,毛主席会对罗炳辉的安排如此愤怒?
胖将军罗炳辉
罗炳辉出生于云南彝一个贫苦的汉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少年时没读过书。
小小年纪便外出谋生,曾在昆明做过木匠、马夫等工作,1915年,年仅15岁的罗炳辉加入了滇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因作战时不畏生死,罗炳辉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被提拔为营长,1929年,他秘密加入我党,并参加了江西吉安的靖卫大队士兵起义,正式加入了红军。
在红军中,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逐步晋升为团长、旅长等职务。
因早年生活穷困,缺衣少食,所以罗炳辉在有条件后就比较贪图口腹之欲。
当时红军的条件也十分艰苦,但至少能填饱肚子,加之罗炳辉身材魁梧,所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体重也随之渐增。
当然,体重并不影响他在战场的发挥,在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所以深受士兵们的爱戴,虽然当面不说,但大家私下里都喜欢喊他胖将军。
红军时期,罗炳辉除了英勇善战,还发明并运用了“梅花战术”,这种战术的核心是将部队分散成小股力量。
像梅花一样分布开来,每个小股部队都能够独立作战,同时保持与周围部队的联系和协调。
“梅花战术”在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游击战争中,特别是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要知道罗炳辉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受过任何正规军事培训,这种战术的创新,体现了罗炳辉对于战争规律的领悟与灵活运用的军事天赋,更是他自学成才的生动写照。
革命生涯上的阴影
1934年,罗炳辉率部参加长征,彼时,我军刚历经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考验,损失惨重。
为了实现更高效的战略指挥与红军力量的优化整合,参加长征的几支部队重新作了改编。
经过这次军事改编,罗炳辉的直接上级领导变成了朱德和张国焘。
在红军长征初期,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不仅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他本人在党内也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于是便想通过南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继续来扩大权力,所以他以北上路线风险太大为由,反对毛主席等人的北上方针。
紧接着又擅自迈出了令人震惊的一步,公然宣布成立“第二中央”,并自居为中央的最高领导人,企图篡夺党中央的领导权。
当然,张国焘的作为没有得到其部下的支持,再加上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军事压力和政治说服,才最终迫使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并同意红军北上。
1938年,张国焘害怕我党对他之前的作为,事后算账,借口祭拜黄帝陵,逃离红军,投靠了国民党。
在张国焘事件中,罗炳辉虽然没有带领部队对其支持,但受张国焘影响,还是被从前线撤了下来,直至八路军改编,也没有接到任何军队的认命。
无奈之下,罗炳辉只得写信向毛主席求助,主席得知部队对罗炳辉的安排后十分生气。
罗炳辉早些时候从前线撤回,也属于军队的常规操作,毕竟他的顶头上司张国焘直接投靠蒋介石了。
但要把罗炳辉彻底闲置,除了是一种资源浪费,也难免寒了战士们的心。
抗日时期的战绩
之后,在毛主席的插手下,罗炳辉在1938年被认命八路军副参谋长,到武汉从事统战工作。
并协助负责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在中南地区的招生工作。
再后来罗炳辉和陈毅合作,领导新四军第二支队和第一支队在1938年的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包括多次战斗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并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39年罗炳辉成为淮南地区武装力量的领导人,面对日军、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三面夹击。
其所在部队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成功开辟了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罗炳辉转战于淮河南北、长江两岸的津浦铁路沿线,到了1943年2月,荣升为第二师师长。
并兼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在这期间,他与谭震林并肩作战,领导淮南新四军对日军的扫荡进行了坚决反击。
1945年8月初,罗炳辉身患重病,但他并未因病痛而离开前线,反而是率领部队投入对日反攻。
迅速占领了定远、嘉山、六合、盱眙、天长、来安等县城,直至日本投降。
这一时期,罗炳辉的“梅花战术”更加成熟,也开始在军中大规模推广,成为我军以少胜多的制敌法宝。
罗炳辉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是毛主席眼光精准,敢于任用英才、善于发挥人才智慧的历史见证。
结语
1946年,罗炳辉在山东枣庄战役中取得胜利后不久,由于长期劳累和战场的艰苦环境,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同年10月,在临沂病逝,享年49岁。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占领临沂后,掘开了罗炳辉的安息之地。
事后,罗炳辉的遗体被当地渔民收殓,秘密葬于他处,直至临沂重归解放。
当地部门将罗炳辉遗骨暂存于青龙寺,到建国后,他正式安葬于临沂革命烈士陵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