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翻开中国近代史,大家都会感叹一句,我军人才济济,国运似乎始终与我军并肩而立。
但实际上,当年我军刚成立时,真就是一个草台班子,要枪没枪,要人没人。
甚至于一个小队可能凑不够枪支,还得用刀和棍来凑数。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才三个师,国民党有意打压是一方面,当时我军中没有名将,能再拉起一军也是事实。
因此,八路军这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承载着毛主席的深切期望,被视为支撑军队未来的栋梁之才。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他们的成长之路却如一幅多彩斑斓的画卷,各具特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图景。
115师聂荣臻
早年聂荣臻以私塾启蒙,又曾经出国留过学,可知他的家庭在当时还是十分不错的。
在留法期间,他积极参与了我党的早期活动,并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
1925年,聂荣臻结束留法生涯回到祖国,在黄埔军校工作了一段时间,北伐战争算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之后国共合作破裂,聂荣臻在南昌起义后,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为躲避国民党追杀,转入地下工作。
1934年,聂荣臻以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身份带领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他一路上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保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还要负责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群众工作,争取群众支持,提高部队的群众基础。
在漫长且艰苦的征途中,一度成为了战士们心中不倒的旗帜。
在四川懋功会师后,面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挑战,聂荣臻再次挺身而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如果说有一些将军的选择是在历史的推动下的无奈之举,那聂荣臻就是凭借自己强大的信念,坚定不移的选择了我党。
在经过了一系列土地革命和国共内战等重大事件中,聂荣臻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在115师中整编结束后,林总负责整体战略和战术指挥,而聂荣臻协助林总工作,同时也负责一些具体的战术执行和部队建设。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林总以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著称,而聂荣臻则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全军上下的尊敬。
他们一度被称为军中的黄金搭档,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之际,聂荣臻参与了多场决定性的战役。
其中,太原战役和平津战役尤为耀眼,聂帅的运筹帷幄,不仅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在战略布局上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军事眼光。
这一些都说明,聂荣臻不仅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政治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同样表现出色。
所以1955年,聂荣臻荣膺十大元帅之列,这不仅是对他一生戎马生涯的最高赞誉,更是众望所归的荣耀。
120师萧克
萧克出生于湖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少年时以私塾启蒙,之后为了给被地主杀害的哥哥报仇,弃文从武考入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萧克从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在战争后期,他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的局限性,于1927年加入我党。
国共合作破裂后,萧克算是最早拿起武器反抗的军人之一。
在红军时期,萧克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红六军团军团长,当时他才20多岁,是那个时期最年轻的军团长之一。
他在长征中确实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战场经验,这使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任用。
1937年,八路军改编,与曾在红军时期并肩作战的战友贺龙,再度携手共进,续写传奇。
萧克作为贺龙的副手,两人为八路军120师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智慧的光芒。
成为了那个特定时期内,推动革命力量壮大的关键因素,也为他们各自的履历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萧克的才干与军功,件件有据可查,无可置疑,但他在军中的口碑和聂荣臻比,就要差一些。
当然,萧克的人品和作风那是没的说,只是有个毛病,性格过于耿直。
据不可靠历史记载,贺龙和萧克在个人关系上存在一些矛盾。
当然这种矛盾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他们在1955年,成为连襟之后,私人关系通过联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1945年彭老总因为百团大战挨批时,萧克是少数愿为他申辩的人之一。
但在抗日战争后期,他们在某些战役的指挥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见。
总之一句话,萧克其品行端正,光明磊落,然在人际交往的圆融之道上,似乎尚显不足。
1955年尽管萧克的名字响彻战场,功勋卓著,却遗憾未能步入元帅的行列。
萧克没有成为元帅的原因,首先是资历方面,聂帅和徐帅在红军时期便已崭露头角,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
而萧克在抗战初期主要担任副师长,这就使得萧克的资历和聂帅、徐帅相较略显单薄。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萧克的军旅生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职务变动太过于频繁。
从1939年至1940年,他在晋察冀军区担任司令员,随后在1945年至1946年,又转战东北野战军。
在建国前夕,萧克将军又服役于第四野战军,这种变动虽然在军中是常态。
但对于高级将领来说,在评定军衔时,频繁的职务变动无疑会影响对其全面能力的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的授衔并非仅凭个人的军事贡献来决定。
开国元帅仅有十个,除了萧克,还有其他资历深厚的将领同样未能获封元帅。
这表明军衔的授予不仅仅是对个人贡献的认可,更蕴含着对军队整体战略布局和结构的深思熟虑。
129师徐向前
徐向前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早早的就辍学打工,所以他的教育起点,比起聂荣臻和萧克是都要低的。
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徐向前考入黄埔一期,当时黄埔三杰朱玉在前,性格低调,不善于言辞的徐向前在同学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然后,徐帅的成就向世人昭示了即使是蒋介石这样的政治家,有时也会错失英才,当然这是后话。
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徐向前坚定的选择了我党,并在南昌起义后组织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带领部队撤往大别山。
之后徐向前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鄂豫皖苏区担任军事指挥工作。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被任命为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徐向前担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和师长刘伯承一起,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
两人在早年虽然相识,当也仅限于军事合作,在长征中徐向前当时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
而刘伯承则是在红一方面军工作的将领,两军在懋功会师,两位领导人也在当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到八路军改编后,两人成为上下级,合作十分融洽,有了徐向前的辅助,刘伯承在军事上一度被传为“军神”。
到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这个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将军开始在战争上大放异彩。
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战术,多次以少胜多,其赫赫战功如同坚实的阶梯,将他直接推上了开国元帅的宝座。
结语
三位深受毛主席厚望的将军在个人发展和成就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他们的个人能力、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机遇不同。
聂荣臻在政治工作方面表现出色,徐向前在军事指挥方面有卓越才能。
而萧克则在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尽管如此,他们都是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