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敬父母的这件事上,永远别和兄弟姐妹计较谁付出得多。对于自己来说,有钱,那就多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没钱,那就多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对待父母,只要你能做到无愧于心,其实就是最好的孝敬。”弘一法师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多少代人的心声,也抛出了一道总是让家庭陷入无声较量的难题:面对父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怎样才算是无愧于心呢?
李家在村子里是一户大姓之家,父亲李老爷子和母亲王氏一同生活在村东头的祖宅里。李老爷子退休前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威严而厚重的形象深植于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而王氏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持家有道。李家兄弟姐妹共五人,彼此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长兄李建是村里的骨干,经济上也算富裕,为人豪爽,经常在父母面前大包大揽。每年春节,他总要带着家人回到村里,提着数不尽的补品,要把父母的屋子装扮得富丽堂皇一般。二姐李芸虽是教师,却因为“不务正业”的丈夫而捉襟见肘,总是用温情细语温暖着父母的心。
三妹李芳远在他乡,时常给父母寄来家乡所缺的外地特产,电话视频不断,仿佛未曾离开一般。四弟李明是家中学历最高的,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工作繁忙却也不时抽空发来慰问的信件。最小的妹妹李慧性格温和,婚后依然住在村里,细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
回看整个家族,每个子女无论是金钱上还是情感上的付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方式。然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总是混杂着些许嫉妒和抱怨。这一天在家常便饭般的聚餐中,浓烈的情感暗流终于在一把放下的筷声中喷涌而出。
“早就说了,爸妈的养生茶已经够了,不需要再买这些补品。”最小的李慧有些无奈,她对老人的饮食习惯一清二楚。
“多点补品怎么了?难道我不能孝敬父母吗?”从城里赶来的李建反驳,手里的购物袋显得满满当当。
“过多的东西,未必是好事。”李芳在电话里插了一句,声音显得有些遥远。
这种无声的对峙总在兄弟姐妹之间轮番上演,每个人都有道理,每个人又都无可奈何。
村里的老槐树下,常有些老人打发时光。那天李老爷子也坐在树荫下,听着村里人的聊天。一个老友对他说:“老李啊,你家几个娃都不错,虽然偶尔闹些小矛盾,也都是因为想对你好,你这心里倒是乐呵吧?”
老爷子沉默不语,片刻后,他叹了口气,“可谁又能真正替我高兴呢?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彼此之间的差距。”
孝顺并不只是物质的给予或情感的流露,更多的,是理解。同样是误解,有时候父母的心思比子女纠结的还要多,有时候,他们只想安安静静地呆在原点。因此,在那之后,李慧充当起了沟通的桥梁。
“哥,其实爸妈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有家常的陪伴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李慧对李建这样说。
“姐,寄来的特产他们都记在心上,不过你的电话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安慰。”她对李芳说。
李建放下了手中的高档补品,李芳也减少了邮寄的次数,多了时间陪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李家兄弟姐妹总会回到父母身旁。这一次,并没有精心准备的礼物,只有家常的闲话和唠嗑。夜色将村子笼罩,凉风轻轻抚过,只听见窗外秋叶细微的声响。房内灯光昏黄而温暖,仿佛将每个人的心都照亮。
李老爷子用手中的蒲扇轻轻敲了敲桌面,慈祥的目光把每个孩子都看了一遍。他轻声道:“饭菜再好吃,也不敌一家人团团圆圆。”
尽管生活总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敲下锤子,将所谓的平衡打破,但总有智慧的弦,将它们一次次复原。孝心无需量化,只在于彼此心中是否能感受到那份真挚与平和,也在于放下无声的较量,把情感化作一道温暖的光,温柔地照亮对方的世界。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兄姐弟妹,互为知己,在爱与理解中彼此成长,在金钱与感情的博弈中,滋养了一份绵长不息的孝心。
热门跟贴